正文

第十三章 科技的軌跡(44)

科技想要什么 作者:(美)凱文·凱利


查爾斯·達爾文也許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人。他在1822年寫道:“認為根尖的作用與某種低等動物的大腦相似,不能算夸大其詞?!迸c敏感的手指一樣,植物的根撫摸泥土,探尋水分和養(yǎng)分,很像食草動物用鼻子挖土。葉子追尋太陽以獲取最佳光照的能力(向日性)可以復制到機器上,但必須以極其先進的計算機芯片作為大腦,才能實現(xiàn)這樣的復制。植物不用大腦思考,它們通過一個龐大的網(wǎng)絡轉(zhuǎn)換分子信號而不是電子神經(jīng)信號,達到傳輸和處理信息的目的。

植物展現(xiàn)了智能的所有特征,除了兩點:沒有集中式大腦,動作緩慢。分布式思維和慢速思維實際上在自然界非常普遍,出現(xiàn)于6個生物王國的多個層面。黏液菌群能夠在迷宮中選擇最短路徑獲取食物,和老鼠很像。動物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將非本體物質(zhì)和本體物質(zhì)分離,它會保留過去遇到的外部抗原的記憶。它按照達爾文學說描述的過程進行學習,某種意義上也會預測抗原的未來變化。整個動物王國中,集體智慧以數(shù)百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包括著名的社會性昆蟲的蜂群思維。

信息的控制、儲存和處理是生命的一個中心主題。在進化史上,知識一次又一次地爆發(fā),似乎是一股等待釋放的力量。超凡智能—我們認為猿類具有的人格化智慧—不僅是靈長類動物的進化產(chǎn)物,而且至少還在其他兩種無關聯(lián)的生物身上表現(xiàn)出來:鯨類和鳥類。

高智商海豚的故事廣為人知。海豚和鯨類不僅展現(xiàn)出智慧,而且偶爾還顯露出它們具有與人類—無毛發(fā)的猿類—相同的智慧模式。例如,人們知道被馴化的海豚會訓練剛被捉住的海豚。可是猿類、鯨類和海豚年代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現(xiàn)在2.5億年前。在猿類和海豚之間是很多不具備多樣化思維的動物科。我們只能推測這種智慧模式是獨立進化的。

鳥類的情況同樣如此。以智商來衡量,烏鴉、渡鴉和鸚鵡是鳥類中的“靈長類”。相對來說,它們的前腦與非人猿類的前腦大小相當,腦重與體重的比例也和猿類相同。與靈長類相似,烏鴉壽命很長,在復雜的社群里生活。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像黑猩猩那樣制作小魚叉在巖石裂縫中釣蛆。有時它們保存制作好的魚叉,攜帶著四處活動。在以叢鴉為對象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叢鴉第一次藏匿食物時被其他鳥類看見,它們會尋找新的藏匿點,不過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前提是這些叢鴉曾經(jīng)被劫掠過。自然學家戴維·夸曼認為,烏鴉和渡鴉行事如此聰明、如此古怪,它們的評估者應該“不是鳥類學家,而是精神病學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