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5.周恩來(25)

毛澤東和他的高參們 作者:顧保孜


電報說:“我們擬仍攻錦州,只要我們經(jīng)過充分準備,然后發(fā)起總攻,仍有殲滅錦敵之可能,至少能殲敵一部。目前如回頭攻長春,則太費時間,即令不攻長春,該敵亦必自動突圍,我能收復(fù)長春,并能殲敵一部。”

電報是3日上午9時簽發(fā)的,毛澤東、周恩來等軍委領(lǐng)導(dǎo)同志看到,已是4日凌晨1時半。在這之前,由毛澤東擬稿于3日下午5時和7時,接連發(fā)來的兩封電報,批評回師長春的錯誤想法,分析打錦州的有利條件,要求迅速打下錦州,只要打下錦州,便取得戰(zhàn)役上的主動權(quán),遷延過久,有處于被動地位之危險。

劉亞樓看了軍委來電后說:“果然挨批了!羅政委的意見還是正確的,幸虧又發(fā)了電報?!?

由于羅榮桓的及時勸阻和毛澤東、周恩來的批評,林彪堅定了攻錦州的信心,立即指揮攻擊部隊勇猛沖殺,打援部隊頑強堵?lián)?,?jīng)過31個小時的激戰(zhàn),我軍于10月18日解放錦州,殲敵12萬人。

錦州解放后,周恩來立即起草了中央賀電,這次賀電與往常的賀電不同,往常都用中央軍委的名義,這次用的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可見中央對首先攻擊錦州和取得錦州作戰(zhàn)勝利的重視。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使東北戰(zhàn)局發(fā)生了急劇變化。10月15日,蔣介石再次飛抵沈陽,嚴令長春守軍向沈陽突圍。長春守軍中第60軍軍長曾澤生于17日起義,使我軍控制了長春東城,接著新7軍官兵也紛紛投誠。18日,周恩來起草中央軍委致東北局并林彪、羅榮桓電,要他們對曾澤生“開會表示歡迎”。19日,鄭洞國率余部放下武器,長春和平解放。

10月18日蔣介石第三次飛到沈陽時,部署了“總退卻”。他確定,主力廖耀湘部奪取錦州,打開通往關(guān)內(nèi)大門,另以一部搶占營口,以待廖耀湘攻錦州受阻時,從營口上船由海上撤退。

10月20日,周恩來起草中共中央致東北局等電,提醒林彪等“必須估計到沈陽敵人在受錦州、長春兩處慘重失敗的打擊下,有選擇依現(xiàn)態(tài)勢西退或轉(zhuǎn)向營口由海路撤退的兩種可能,如此兩種可能均告失敗或無法實現(xiàn),則只有退集沈陽,依靠空運撤退一部”。

這封電報,對敵情估計十分準確。遼沈戰(zhàn)役后一段的發(fā)展,與這封電報的估計完全一致。

廖耀湘兵團在接到蔣介石指令后,即向錦州方向出動。人民解放軍于10月20日下達了全殲東北敵軍的政治動員令,在黑山、大虎山組織了強有力的阻擊,并乘敵混亂展開大規(guī)模的圍殲戰(zhàn)。28日拂曉,全殲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及特種兵部隊共10萬人,包括號稱蔣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軍主力和新6軍全部,俘虜廖耀湘,取得了遼沈戰(zhàn)役的決定性勝利。

東北戰(zhàn)場廖耀湘兵團被殲后,衛(wèi)立煌匆忙從沈陽乘飛機而走,東北敵軍已無招架之功。東北野戰(zhàn)軍分兩路,一路解放沈陽,一路向營口急進,截敵退路。11月2日,沈陽解放。同一天,解放營口。至此,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jié)束。

遼沈戰(zhàn)役結(jié)束后。蔣介石和傅作義對于平津地區(qū)的守軍是南下還是西撤舉棋不定,明爭暗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