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藝術世界中的7天 作者:(美)薩拉·桑頓


人們經常將藝術界看做沒有階級差別的領域,來自下層社會或中產階級的藝術家可以跟身價千萬的基金經理、文質彬彬的博物館館長、引領潮流的時尚設計師以及“創(chuàng)意天才”一起喝香檳。如果你被這種現(xiàn)象所迷惑,認為藝術圈內是平等、民主、不分高低貴賤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正如湯姆·烏爾夫(Tom Wolfe)所說,當代藝術界是一個“名利場”。聲望、信譽、臆想中的“歷史意義”、所屬機構、教育背景、表現(xiàn)出的才能、財富、藏品規(guī)模等方面決定著圈里人的社會地位。當我身處藝術圈的時候,看到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所有人都在往上爬。其中最拼命鉆營的是藝術品交易商和收藏家,藝術品交易商費盡心機地想在藝術品交易會上搞到一個位置好的攤位,收藏家則為能否第一個得到某位藝術家的“杰作”而憂心忡忡。一位名叫約翰·巴爾德薩里(John Baldessari)的來自洛杉磯的藝術家諷刺道:“藝術家都很有個性,不同情況下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時候我會遇到一些人,他們硬要把簡歷塞給我,還口口聲聲地宣稱自己多么多么有才,我很反感。我一直在想,如果能佩戴臂章或者肩章,就不會這么煩了。大家去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或者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的時候,別人就會一目了然。藝術家應該像軍人那樣戴上軍銜肩章,這樣別人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地位啦?!?/p>

如果說藝術界還存在一條規(guī)則的話,那么這條規(guī)則應該是:藝術本身最重要。有人堅信這一點,有人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冠冕堂皇的幌子。不管怎樣,總有一部分人認為藝術以外的世界是一個與藝術脫節(jié)的骯臟世界。

我在研究藝術史的時候,有幸接觸到了許多近代作品,但我一直不太明白這些作品是怎樣流通的:為什么有些作品受到了關注而頻頻曝光,為什么有些作品就一直蹲在“冷宮”里無人問津;那些受到關注的作品被出售、收藏、展覽的過程是怎樣的。如今,在世藝術家的作品在藝術教育中占有更大的比重,這就需要弄清楚藝術品的源頭、藝術品的評價過程以及藝術品從工作室到博物館(博物館、垃圾桶和擁有大量藏品的機構或個人,都有可能是藝術品的永久棲息地)的流通過程。某公共藝術收藏機構負責人羅伯特·斯托爾(Robert Storr)告訴我:“博物館的作用就是毀滅藝術品的價值。博物館從市場上把藝術品請進來,把它們變成了公益性的東西。”經過研究,我發(fā)現(xiàn)偉大的藝術品都不是橫空出世的,這些作品不單單是由藝術家及其助手共同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是由藝術品經紀人、策展人、評論家以及收藏家共同成就的,沒有他們的“支持”,再優(yōu)秀的作品也無法“偉大”起來。這并不是說藝術品本身不偉大,也不是說藝術品沒有資格進入博物館,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藝術品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簡單,但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神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