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口導向的國內(nèi)平衡(3)

貨幣的教訓:匯率與貨幣的系列評論 作者:周其仁


講到底,凈出口掙下的貨幣追不到商品,存到銀行里貸放出來后更加追不到。這解釋了這些年來為什么不是這里“熱”,就是那里“熱”。倘若政府干脆不管物價,聽任沒有商品對應(yīng)的超額購買力全部沖向市場,最后總歸會“平衡”的吧?還以2007年為例--全年凈出口2.3萬億、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約9%--如果放任價格不管,年度物價總水平上漲9%,過量貨幣追商品的游戲,是不是可以不平自息?

有兩點困難。其一是我在《貨幣似蜜,最后還是水》里提到的,過量貨幣流入經(jīng)濟時有粘性,可能一時集中于某個商品或某個市場。那樣的話,某商品的價格上漲就可能遠超過9%。其二,出口導向非一日之功,積存在經(jīng)濟體內(nèi)的過量貨幣如籠中之虎,一旦放出來,其胃口可能不止增加9%。兩點合并,加上人們的自保、投資與投機行為分不清楚,在預(yù)期紊亂之下的行為有如牛群受到驚嚇后的過度反應(yīng),局部的市場失衡可能沖天而起。

物價傷民之際,人言滔滔。要政府無為而治,搞laissez-faire,經(jīng)濟學家可以建言,但聽者不免藐藐。政府以看得見之手頻頻干預(yù)調(diào)控市場,由此而起。管來管去,最好的效果也不過揚湯止沸,或可遏制貨幣追商品于一時一處,卻不斷按下葫蘆浮起瓢,因為釜底之薪--出口導向經(jīng)濟創(chuàng)造出來的過量貨幣購買力--還在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出來哩。記住了,貨幣是存量,從來不會死的,它像泛濫的江河之水一樣,永遠尋找著新的出口。

還有別的出路嗎?思來想去,邏輯上的出口惟有一處,這就是把經(jīng)濟體內(nèi)原本不是商品的資源動員到市場上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淹,靠新增的商品與勞務(wù)吸收過量的貨幣。這方面,中國經(jīng)濟有經(jīng)驗、有教訓、有挑戰(zhàn)、也有機會。下周再談吧。

2010年8月21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