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口導向的國內(nèi)平衡(2)

貨幣的教訓:匯率與貨幣的系列評論 作者:周其仁


第二,也買不到國外的商品勞務。闡釋過的,凈出口創(chuàng)造的本來是外匯購買力,可以大手買國外商品、國外勞務、國外資源和國外權(quán)益。可是在現(xiàn)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對很多行為者來說,與其留匯在手,不如售匯給央行來得合算。也講過多次,現(xiàn)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實質(zhì),是政府確定了刺激出口的匯率目標,并要央行用基礎貨幣不斷購匯來達成。這樣,實際的匯率水平,就構(gòu)成國內(nèi)公司與個人使用外匯的機會成本。人民幣匯率低估,國內(nèi)有外匯的也不愿意多用匯。這樣,由凈出口形成的純購買力,就無從通過擴大進口來實現(xiàn)平衡。比較起來,進口關(guān)稅與服務便利等等因素的影響,倒還在其次。

剩下還有什么出路嗎?那就增加儲蓄吧。這也是近年中國的儲蓄問題引起全球關(guān)注的一個原因。相關(guān)的解釋五花八門,從中國人喜歡儲蓄的文化特性到社保不足帶來的強制性儲蓄等等,不一而足,有機會以后再作探討。這里要指出的只有一點:無論中國高儲蓄的成因為何,增加儲蓄并不能為中國日益增加的凈出口帶來的人民幣購買力,找到市場平衡之路。

這么說好吧,除非大家把錢存到枕頭或炕洞里,導致這部分貨幣徹底沉淀、退出流轉(zhuǎn),否則,儲蓄越多,市場貨幣與商品勞務之間的不匹配就越嚴重。這不是什么深奧的學問:如果你我把錢存到銀行,那銀行是要把錢貸放出去才可以維持下去的。從銀行再貸放出來的款子,還是要追逐商品?很明白,如果存入銀行的款項本身就來自凈出口創(chuàng)造的貨幣收入,那么它斷然不會因為到銀行轉(zhuǎn)了一圈,就能夠找到對應的商品與勞務。恰恰相反,隨著存入-貸出次數(shù)的增加,更大量的貨幣被銀行創(chuàng)造出來之時,就是過量貨幣追逐不足量商品的矛盾變得更為嚴重之際。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說,2008年年底我國各項存款余額46.6萬億,各項貸款余額30.3萬億,分別比2004年增加了22.5萬億和12.5萬億。去年更不得了,僅第一季度新增的銀行信貸就達4.5萬億。我看勢頭不對,為文質(zhì)疑(見“還算‘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嗎?”http://zhouqiren. log.ohu.om/115197918.html)。不同意見辯護說,中國信貸膨脹的來源不是增發(fā)鈔票,而是儲蓄,所以沒有什么大不了。我對該論調(diào)不以為然,因為在順差巨大的出口導向經(jīng)濟里,本來就有相當大一塊儲蓄,根本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商品,經(jīng)由銀行貸放出來,陡然增加市場的物價壓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