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唯美主義者(5)

德萊葉的電影 作者:(美)大衛(wèi)·波德維爾


1964年:在我的電影里,我珍視演員臉上最細微的表情變化,因為在那些剎那,他們下意識的神情出賣了他們內(nèi)心的秘密,那一刻,我仿佛能觸摸到人物的靈魂。這是電影吸引我的原因,和技術完全無關[1]

當電影工業(yè)化模式逐漸成熟,電影作為產(chǎn)品被大批量制造時,德萊葉艱難地在這項大眾娛樂活動中找到了一個藝術的承載點,這個“點”就是鏡頭里一張純凈、純粹的臉。

人臉特寫放大了最細微的表情,成為內(nèi)心起伏的外化。[2] 靜物特寫則有著狀物移情的作用。一個貼切的環(huán)境能幫助演員進入忘我的狀態(tài),德萊葉對細節(jié)真實有著匪夷所思的苛刻要求,他認為只有締造一個完全真實的環(huán)境,其后演員才能棲息在這個環(huán)境里,忘記表演,任由角色牽引著他們。[3] “即使只是一件微小的擺設,也能牽引演員的眼光,而他們的每一個神情在每一個鏡頭里都是至關重要的?!盵4] 德萊葉從來不在劇本里寫分鏡和攝影機位置?!吨Z言》和《蓋特爾德》的攝影師海寧·本德森回憶,德萊葉必須看著場景中活動的人,而后才決定如何取景,如何構(gòu)圖,畫面之間如何延續(xù),如何剪切。[5]演員是第一位的,技術圍著人轉(zhuǎn)。

[1] Carl Dreyer,收錄于Sarris編輯的Interviews,第142頁。

[2] Dahlin: Carl-Theodor Dreyer a Paris , 第5頁。

[3] Dreyer in Double Reflection , 第166頁。

[4] 同上,第113~118頁。

[5] 對Henning Bendtsen的采訪,1976年6月25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