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動故事的“外力”(7)

德萊葉的電影 作者:(美)大衛(wèi)·波德維爾


在這些早期電影中,故事可能持續(xù)幾周(《麥克爾》、《一屋之主》、《葛羅達的新娘》),也許幾個月(《牧師的寡婦》、《很久以前》),也可能幾年(《羞恥的人》),幾十年(《審判長》),甚至幾個世紀(《撒旦日記》)。正是通過時間的跨度,德萊葉得以表現(xiàn)對照或輪回的主題。相對于時間的大跨度,德萊葉對情節(jié)的取舍則很集中。他深知省略的境界,在數(shù)十年甚至逾千年的歲月長流里,只呈現(xiàn)濃墨重彩的片段,這使得他的電影總是摘要的,凝練的?!秾徟虚L》中,回憶里的吉光片羽填充了跳過的三十年。《撒旦日記》縱然橫跨幾世紀,但耶穌的故事發(fā)生在一天內,芬蘭的故事則只是幾小時。

德萊葉的早期電影經常被拿來與德國室內劇電影對比,這點很值得議論。在戲劇領域,“室內劇”這一形式的出現(xiàn)和心理劇題材興起相關。馬克斯·萊哈特和斯特林堡分別在德國和北歐掀起劇場、戲劇的雙重革命,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觀眾—舞臺”關系,斯特林堡說:“我們縮小劇場,在一個狹小空間,演員無須聲嘶力竭,每個角落的觀眾都能聽清舞臺上的聲音,甚至低語?!盵1] 20世紀20年代初,當卡爾·梅耶在德國電影界開創(chuàng)室內劇風格電影時,他并不關心小劇場的心理效應,只是借鑒室內劇的敘事結構和極簡風格的場景設置。喬治·薩杜曾總結過這一類型電影的若干特色:聚焦底層生活,對白克制,場景極簡,并且劇情集中發(fā)生在很短的時間內。[2] 室內劇電影盛于1921年至1925年間,多由Ufa公司制作。恰是在那時,德萊葉人在德國,為Ufa拍了《麥克爾》,以至很多人認為這是一部室內劇電影。[3] 誠然,比起德萊葉早期的其他作品,《麥克爾》的情節(jié)集中發(fā)生在室內空間,時間跨度最短,但這部電影骨子里和室內劇風格背道而馳—故事關于上流社會的藝術家,時間跨度固然短,也至少超過了幾星期,并且對白一點都不少。緊接著《一屋之主》,場景集中在一間公寓里,主角是中產夫妻,看上去和室內劇貼得更近,但這部電影仍有大量生活化的對白,并且故事持續(xù)時間超過一個月。關于兩者本質的不同,概括說,室內劇電影對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場景有嚴格限制,是單一時空的無限放大,而德萊葉的電影是對不同片段的選取和編織,是壓縮折疊的多重時空。

德萊葉打破時間的線性,恰是制造了時間的“無限”感。在經典好萊塢模式下,時間和故事邏輯保持亦步亦趨,當故事接近結局,時間流也將到一個“截止點”,時間是被切段的,有開始,有結束,好比兩頭帶著端點的線段。而在德萊葉的電影里,沒有一個故事是單一的,前溯有預演,后望有重演,在這循環(huán)往復中,時間沒有限期,向前向后無限延伸,無始無終。時間和操控了故事的命運力量一起,凌駕在角色上?!秾徟虚L》的開場,是老維克多臨死前,對著沙漏寫下心聲。終了卡爾·維克多自盡,鏡頭里又一次幽幽出現(xiàn)沙漏,歷經世事變遷,只有沙子無聲無息無休無止地從一頭流到另一頭。《撒旦日記》里,賽瑞死去的一刻,時鐘在她身邊滴滴答答地走。在他這些電影里,故事會有塵埃落定時,時間則無盡流淌。  

[1] August Strindberg: Memorandums to the Members of the Intimate Theatre from the Director ,摘錄自Open Letters to the Intimate Theatre , 第20頁。

[2] 關于室內劇的論述可見于Georges Sadoul的Histoire generale du cinema 第五卷,第481~517頁。

[3] 德萊葉聲稱《麥克爾》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室內劇”,見Carl Dreyer ,收錄于Sarris編輯的Interviews ,第158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