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克思之于中國的重要性(10)

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 作者:韋正翔


在馬克思2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在21歲的時候開始寫博士論文,23歲獲得了耶拿大學的博士學位,主題是關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區(qū)別,主要研究的是關于自由和必然的問題。這個時候馬克思依然是法國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他的論文選題雖然看上去那么古遠,實際上他是要來論證資本主義社會推崇的自由。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馬克思那么聰明的一個人,為什么他在柏林大學讀書,博士論文沒有送到柏林大學去通過,而是拿到了耶拿大學去評審呢?

評價一篇論文好不好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他的觀點是不是被認同;另一個是他的論證是不是嚴密。馬克思的論證能力是非常厲害的,但在柏林大學,他的好多觀點是不被認同的,這樣就難以通過。所以馬克思的博士學位是在耶拿大學拿的。那時,馬克思已經成了一個青年黑格爾者。那個時候的馬克思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但是在學康德、黑格爾的過程當中,他對哲學的興趣已經遠遠超過了對法學的興趣,馬克思就這樣從法學轉到哲學上來了。當他父親知道他有這種傾向的時候,很不高興。他父親去世后,他媽媽對他的選擇很氣憤,覺得他是長子,不去掙錢養(yǎng)家糊口,維持家里的中產階級地位,那么聰明的一個人去學了哲學;在西方,要想變窮的話,就去學哲學;學習人文學科的人,主要是些衣食無憂的人。比較貧窮的家庭,主要要解決生計問題,所以通常選的是畢業(yè)后能掙比較多的錢的學科。

那么這個時期和馬克思后來寫書、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相關的事件是什么呢?當時他和青年黑格爾派的鮑威爾兄弟是好朋友,馬克思第一次見恩格斯時對他比較冷淡,與這兩個人有關系。當時馬克思在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主體的博士俱樂部里還是個學生,其中大部分人是老師,但馬克思在那里面非常有名,因為他的風格獨特,那就是:敏銳和尖刻。馬克思是個非常勇敢的人,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的這種風格和他思想的敏銳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地表現。馬克思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名了,當時的恩格斯還是一個沒有名氣的人。

二  無神論——踏上中國領土的第二只腳

馬克思23歲博士畢業(yè),當時本來想去波恩大學當哲學老師。憑馬克思的思辨能力做大律師一點兒問題都沒有,但他就想當哲學老師。結果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求職沒有成功,他沒有成功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不夠,而是因為他的觀點太偏激。

馬克思在波恩的時候,讀了一部費爾巴哈的著作,叫《宗教的本質》。如果馬克思還繼續(xù)是一個基督教徒的話,即使有辯證法思想他也不會成為中國的精神領袖。為什么呢?因為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太大了,讓少數中國人接受基督教還比較容易,但如果要把中國的主流文化變成基督教文化那是比較難的。

看完《宗教的本質》以后,馬克思成了一個無神論者。中國的儒家還有道家思想從學術形態(tài)上來說都是偏無神論的。雖然說我們有道教、儒教、佛教,但是儒、道、佛作為一種哲學形態(tài)的影響比作為宗教的影響要大。在儒、道、佛作為一種哲學形態(tài)的情況下,它們更接近無神論,所以當馬克思變成無神論者的時候,他的第二只腳就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后來有人認為馬克思的哲學要么是黑格爾的,要么是費爾巴哈的,沒有他自己的東西,這也是促使馬克思來寫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本書的動機之一。1842年,24歲的馬克思就在科倫擔任了《萊茵報》的主編。他在那里做了三件事,這三件事情對他后來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第一件事,他寫了一篇關于書報檢查令方面的文章。當時的馬克思是個極端的憤青,一個贊成絕對自由的人。在這篇文章里他把他的博士論文里所講的自由推到了極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