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測量債務之山(4)

金錢關系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一戰(zhàn)期間,三個歐洲國家的債務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較為相似,都出現了猛烈的增長。而1919年后,它們的道路出現了分歧。當英國和法國的債務在戰(zhàn)后幾年繼續(xù)增長時,德國的債務卻急轉直下,到1923年實現了零負債(其原因將在下章討論)。1922年,法國的債務占比達到185%的高峰,之后一直到1930年,它的債務占比持續(xù)下降,但仍高于100%。而英國的債務負擔在20世紀20年代幾乎沒有減輕,事實上它在1930年和1933年還有所加重。德國的債務負擔在大蕭條期間仍低于英國和法國,但1933年后開始迅速躥升,并在1943年超過了英國。二戰(zhàn)后它又開始回落,在1950年降到了20%以下。法國的債務負擔在1945年后開始降低,并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繼續(xù)保持下降趨勢,從1958年的30%以上下降到1974年的不到8%。

美國聯邦債務負擔一直以來都較為低緩,它從獨立戰(zhàn)爭后的超過60%,下降到19世紀30年代的零負債,而后從1860年的2%迅速升至1878年的41%。即便將各州的地方債務計算在內,19世紀美國的債務總量仍相當低:1825年約為國民生產總值的10%,1843年增長到15%,然后又稍有下降,1860年達到12%。美國債務的最高值發(fā)生在南北戰(zhàn)爭之后的1870年,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9%,但此后,這一比例便很快回落到1913年的14%。即便是一戰(zhàn),美國的債務增長也遠低于歐洲主要國家:1919年聯邦政府的債務占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僅為30%,而同期歐洲國家的相應比例約為150%。美國的債務負擔在大蕭條時期有所增長,從1919年的16%增至1939年的45%(此時公共部門債務已與國民生產總值相當)。二戰(zhàn)更加重了美國的債務負擔,二戰(zhàn)結束時,僅聯邦債務就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14%。但和英國一樣,美國的債務負擔在戰(zhàn)后迅速回落,到1974年,美國債務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23%。1980年,所有三個級別的美國政府的債務總量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38%。若將美國債務水平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后來引起評論界擔心的羅納德·里根時期的債務增長實際上并不過高。

按照經合組織對政府總債務的定義,里根之后的美國債務僅略高于國民生產總值的63%,而這一比例至少比該組織9個成員國低。此外,在同一時期,該組織另7個經濟體的債務增長更為迅猛。即使按照《美國統(tǒng)計數據摘要》對國家債務更為寬泛的定義,美國公共部門債務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82%?;蛟S有人認為這一債務負擔水平部分是美國贏得“冷戰(zhàn)”的結果,的確,這與它1946年的債務水平大致相仿,那時美國剛贏得二戰(zhàn)勝利。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的預算盈余為它償還聯邦債務提供了基礎。同樣,英國2000年充盈的財政收入也鼓舞了英國財政部長,他宣稱要對債務進行清償。

與之相比,經合組織中有四個成員國在1999年的債務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了100%(意大利、比利時、日本和希臘),而這些數據與許多不發(fā)達國家經濟實體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的債務總額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尼加拉瓜和剛果共和國的債務總額是國民生產總值的3倍多。地處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中部地區(qū)的5個國家,其債務總額都超過兩年的國民生產總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