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狄仁杰作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對整個朝局的平衡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才能和正直是武則天非常賞識的。那么,他對武則天又能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力呢?
公元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多次指使大臣上奏,請求立武家子弟為太子。而狄仁杰、李昭德等人則上奏懇請武則天還政于廬陵王李顯,他們說此舉是順應(yīng)民心,但這兩個提議都沒有為武則天接受。
對武則天來說,她好不容易才鞏固了自己的權(quán)勢和皇位,又要拱手讓給李家,這在心理上讓她很難接受。建立周王朝之后,武則天讓侄子們做了宰相和將軍,掌握朝政大權(quán),大力分封武姓,而非李姓。此外,她還免掉了武姓的田賦,種種跡象都表明,武則天很想讓武氏家族的人來繼承皇位。
公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明堂里舉行了祭典大禮。這一次,武則天出乎意料地將皇儲李旦冷落在一邊,讓侄子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這個舉動讓大臣們馬上明白,女皇帝是想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這無疑是對武氏集團公開鼓勵,從此,武承嗣等人便開始公然對李旦的皇儲地位提出了挑戰(zhàn),太子之爭也愈演愈烈。
不過,武則天的意愿遭到了宰相狄仁杰等人的反對。狄仁杰是武則天非常器重的大臣,如果他不贊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一旦自己去世,朝廷勢必會掀起大波,造成時局動亂。思來想去,武則天很是矛盾。
經(jīng)過多年觀察,宰相狄仁杰非常清楚武則天的想法,當然,他也更了解武則天的脾氣。如果跟她對著干,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最后不僅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弄巧成拙,引來殺身之禍,于是他仔細琢磨了一套合情合理的說辭。
這天,武則天又召見狄仁杰,她心事重重地問道:“卿認為立何人為太子比較妥當?”
狄仁杰當即說道:“自然是陛下的兒子。”
武則天聞言瞇著眼,不置可否。狄仁杰接著說:“自古以來,從來都只聽說父母的牌位可以放進太廟中,享受后代子孫們的供奉,臣從來都沒有聽說侄子會將姑姑的牌位奉在太廟中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