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釵”者何也?
自古以來,各種詩詞曲賦里都有良例。大致是說美人頭上插戴的一種首飾,比如金釵。這個“釵”字是個增加了裝飾性的后起字,其本字就是一個“叉”。即此可知,這是一種分為兩叉的簪子類的發(fā)飾,不妨就說是古代的一種“發(fā)卡”吧!因此,你看宋詞里就說:“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狈终呤钦f有情之人被迫離別了,無可奈何之際,把頭上的金釵取下來一折兩股,各執(zhí)一份,內(nèi)中還包含著“萬一”的幻想,將來若能再會可將兩股金釵復(fù)合為一……再往上追溯,好像唐明皇與楊貴妃被迫分離時,也是將釵分為兩半,各執(zhí)其一。更奇的是,這個“釵”在書法上也有它的特殊地位。南宋姜夔《續(xù)書譜?用筆》中有“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大意是比喻書法轉(zhuǎn)折處,表現(xiàn)得如釵股被折斷了那樣棱角分明、力度俱在。此外,釵和簪是可以互用的,這在《紅樓夢》里就有良證——在太虛幻境里,十二釵冊子判詞中“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句中的“金簪”就是指寶釵了。
但嚴格說來,我要“挑剔”一下曹雪芹的“毛病”。他以“釵”代人不是不可以理解,問題是“釵”也叫“笄”,未成年的閨閣少女是不能稱“釵”的。在古代,女子通常十五歲才“留發(fā)”,才可以戴上首飾等待出嫁,才能以“釵”字代稱。比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鳳姐就曾說過“聽見薛大妹妹今年十五歲,雖不算是整生日,也算得將笄的年分期了”。再小年齡的女孩兒絕對不能叫做什么“釵”的。
再者,古時對婦女的代稱中有“裙釵”?!叭光O”是正式成年了,要改著正式的女裝了——頭上戴簪,腰下著裙;只有這樣服飾整齊才能出到屋門外去見長輩或客人。這種禮儀是不能含糊錯亂的。而曹雪芹定下的書名《金陵十二釵》,是為了漢字五言成句,完全是考慮音律格調(diào)的問題,所以把“裙”字省掉了。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再看看“作者自云”,其中就有這樣的話:“何我堂堂須眉,曾不若彼裙釵哉!”“裙”字就沒有被疏忽省略了。
這里既然說到“裙”,就要對它說上幾句?!叭埂笔侵笅D女的下衣,古代婦女的腰腿部盡管已有褲子,還有裹腿捆扎好,但著這種褲裝時只能在室內(nèi),只有自己的家人才能看到這樣的“兩截裝”;若出房門,那就必須再于腰間系上長裙,將已然穿了褲子的雙腿與穿了鞋襪的雙足都罩起來。所以,你看在《紅樓夢》里,也可以見到裙子的蹤影。姑且舉上兩例。一例是賈蕓進入怡紅院時,襲人親自給他奉茶,這是上等的款待禮數(shù)。賈蕓不敢正眼看她,只能夠望見穿的什么衣服、坎肩、裙子。另一例就是“呆香菱情解柘榴裙”那段故事了。大紅柘榴裙的故事我就不必多費言辭了。
提到“裙釵”,大家可能都還記得一句古語,叫做“荊釵布裙”。這個典故是說貧寒的人家,婦女戴不起金釵,穿不起白練裙(絲織的綢類),就用一根荊條來束頭發(fā),用一塊粗布來遮蔽腿部。這原無奇特可言,但有趣的是古時讀書人卻把自己的妻子稱為“拙荊”,這可太奇了!把“拙”字省去,他的太太就變成一根草木了!可是,自古相沿已久,你若讀古代文學(xué)書札之類時遇到“拙荊”一詞,也不必大驚小怪就是了。
至于《紅樓夢》里富貴人家,在曹雪芹書的前半部里,諸位女兒還未成人,所以沒有可能多寫頭上“釵”的形狀,唯一的一例就是黛玉入賈府首次看到鳳姐迎出來:“頭上帶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桂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這個“金鳳釵”大致是釵插在頭上之后,外端有鳳頭造型,鳳頭嘴銜有一串明亮的珍珠。這大概是黛玉眼中見到的最有富貴風(fēng)流品格的首飾了。
我說了這么多閑文贅語,其實不過是想告訴年輕一代的讀者“釵”是怎么回事,什么是《金陵十二釵》,其實不必拘看死了,視其大意也就是了。
有一種意見以為,《紅樓夢》所有的女兒都入了“薄命司”,其命運都很不幸。這種不幸有由歷史客觀造成的,也有因個人某一面的缺點、差錯而增加了不幸命運的程度的。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雪芹的文心匠意,其層次之多、意義之富、用心之苦、筆墨之妙,都不可只以小說的態(tài)度去簡單地看過,唯有如此,你才能逐步玩味出這部奇書的深厚而美好的內(nèi)涵滋味境界來。
詩曰:
都說金陵十二釵,釵為何意問誰來?
今朝敢作登堂講,贏得方家笑口開。
己丑年十月初一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