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奇”、“畸”

紅樓新境 作者:周汝昌


我們中國古典小說久有四大奇書之名。所謂奇,即《三國》、《水滸》、《西游》、《紅樓》四部長篇小說,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特色。這樣解說“奇”字似乎很通,其實沒有講到點子上,因為不管哪一部小說只要它能流傳,能有讀者,都會各具特點、特色,能都稱為奇書嗎?所以我們所說的四大奇書的奇并不止于那一層表面關(guān)系,至于《紅樓夢》尤其是一部當?shù)闷稹捌嬷兄妗钡钠鏁?/p>

讀《紅樓夢》千萬不要忘記開卷故事的緣起,就是媧皇煉石補天。她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本來三萬六千五百塊這個整數(shù)就恰好夠用了,問題出在忽然多出了一個“零一塊”,這也正是《紅樓夢》的“奇”之所在。“奇”的本義是與眾不同,即有它的獨異之處——你看到這個“獨”字就應(yīng)該引起思索了,獨是孤孤零零一個的意思,也就是“奇”的來源。因為“奇”字又讀作“機”,意思是“單”。在數(shù)學(xué)中,數(shù)字分作雙數(shù)和單數(shù)兩類。單數(shù)即一、三、五、七、九……叫做“奇數(shù)”;雙數(shù)即二、四、六、八、十……叫做“偶數(shù)”。奇數(shù)必須讀作“基數(shù)”,說到這里,也許很出你意外,這個讀“基”的“奇”的左邊加上田字偏旁就是“畸”,而“畸零”一詞指的是一個孤孤單單、了無伴侶的可憐的人或物。我說了這么多話是為了什么?就是想告訴你,媧皇于整數(shù)之外,多煉出這么一塊孤獨寂寞、可憐的畸零之石,不能入選補天,被丟在青埂峰下,不知過了多少歲月,自悲自悼,然后遇到奇緣而變化為人下凡歷世。你必須讀懂這一層意義,然后才談得到讀懂全書主角賈寶玉之為人、之相貌、之性情、之處境、之悲喜聚散的經(jīng)歷、感情,才能夠真正讀懂《紅樓夢》這部“奇”書。《紅樓夢》之奇,與《三國》、《水滸》、《西游》之奇不盡相同。它的奇就奇在賈寶玉這位少年公子,其來歷、品格等均與一般世俗尋常之少年很不一樣。

讓我提醒你,《莊子》有一句重要的話:“畸于人而侔于天?!边@是什么意思呢?是說有些不尋常的人物,他在萬萬千千的尋常人中,是個單一孤零的角色,而他是與道、與天、與大自然相比肩的特異人物。曹雪芹筆下所寫的這位少年公子、主角人物正是一個“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奇特人物。因此《紅樓夢》之所以稱為奇書者,包括了這么多的內(nèi)涵意義。我們讀《紅樓夢》不能用一般的世俗尋常的尺度標準、價值觀念來衡量它,否則就會把珍貴的“畸點”給消滅了。

我引《莊子》的用意,正如顧虎頭所說的“倒食甘蔗,漸入佳境”?!肚f子》這句話里的“人”是什么?“天”是什么?勉強用今天的語詞來說,人指的是人群社會,天指的是天然、天真。為什么《莊子》要說“畸于人而侔于天”呢?要讀懂這句話又要回到《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上來。人本來與天、道、自然是沒有分別的,但人群社會生活卻又帶來了種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制約、矛盾、協(xié)調(diào)等非常復(fù)雜的局面,這樣的生活年深日久,人的本然、天真就被那些關(guān)系給埋沒了。問題是還有生來具有大慧的人,他不喜歡人類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而要尋求最原本的那個天——人性、人情的本真。歷史學(xué)與詩詞學(xué)大家繆鉞先生給我的《紅樓夢新證》題詩曰:“公子才華早絕倫,更從桑海歷艱辛。能知貴勢原污濁,善寫胸懷見本真?!彼米詈喡缘奈脑~指明了《紅樓夢》的最大價值與光彩,就是曹雪芹把人類性情的本來天真寫得那么讓人傾倒,但尋求“天真”的人卻往往不被人理解,不為世俗所容,這就是《紅樓夢》曲中的一支題為〔世難容〕的道理。若問這種人古來有好例子可舉嗎?我說有!詩人中就用李白、杜甫兩位來看看問題。杜甫有一句詩叫做“畏人嫌我真”是說我拿自己的真誠來對待人,反而遭到誤會甚至敵視,惹出不少麻煩,因此我害怕世俗之人不理解我的本真心意。再看杜甫又怎樣評論李白呢?那就更令人驚訝而動心了,他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你看,這是多么沉痛的呼聲??!大詩人李白不會處世,總拿自己的天真、誠意對人對物,不但沒有討好,反而落了一個“皆欲殺”的重罪名聲,如果你懂得了這些,那么你再去讀讀《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之為人、之行事就明白了。賈寶玉者,也是李、杜大詩人、大詩圣一流的上品人物,是民族的精華,不是什么尋?!凹w绔公子哥兒”,同時也就能明白正因世俗不能理解、不能容納這種尋求天然本真的大智慧者,所以對賈寶玉也是“百口嘲謗,萬目睚眥”。你聽我講到這里,大約也就自己一下子和那個三萬六千五百零一的那個一掛上鉤了。他之所以不為世容,所以為“奇”,所以為“畸”,以及《紅樓夢》里許許多多不容易為一般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難題,也就不是全無辦法尋得登堂入室的路徑了。

講到這里,讀者也許會問,這種“天真”、“本真”到底是人人共有的,還是少數(shù)人特有的?又,既然曹雪芹已然說明人是正邪兩賦而來的,那么這個“本真”是正是邪?或者正邪二者誰占的成分多?這樣一推問題就很多了,本篇只能作一個最簡單的小結(jié)。這種本真大略相當于《孟子》所說的赤子之心,就是人從懷胎到降生還沒有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本性屬于最善良、最美好的精神境界,這講起來仍然顯得太空泛,令人難以掌握琢磨,但我可以舉一個外國報紙上的小知識來說明。研究結(jié)果表明,初生嬰兒每日要笑三百多次,隨著年齡的增加,他每天笑的次數(shù)迅速減少,大約到十多歲以至成年人,每天笑的時候有那么一兩次就不錯了……我借用這個例子來說明,赤子在沒有被“污染、歪曲、破壞”的時候,確實有他的本真,否則他每日因何而笑?他究竟夢見什么?一定是美好的東西才會讓他笑吧?!姑且揣此,以后有機會再加續(xù)論。

庚寅年九月十六霜降

2010-10-23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