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浦鹽田:陽光與海水的千古傳奇(4)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 作者:聶作平


譚老漢們津津樂道的故事還沒完。明朝永樂年間--自稱一輩子吃了沒文化的虧的譚老漢自然不知道永樂是什么,只記得是姓朱的人當皇帝那陣子,中國的制鹽工藝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從那時起,沿海中國人告別了猛火長燃的鹽灶,改為修建鹽田,變蒸煮為日曬。當日曬制鹽作為一種先進技術在全國推廣,洋浦鹽田村的日曬制鹽已悄無聲息地運作了6個多世紀。據說,為了褒獎開創(chuàng)日曬制鹽法的鹽田村人,清朝乾隆皇帝曾御筆書寫了“正德鄉(xiāng)”三個字賜給鹽田村。鑒于這一緣故,在1949年以前的漫長紀年里,鹽田村一直叫正德村。

正在落幕的古老技藝

第二天,陽光和海南夏季里的其他日子一樣燦爛,掛在椰子樹上的太陽如同一張喜出望外的大紅臉。一大早,我們再次來到鹽田村外的海灘,在那里,終于看到了昨夜在月光下遙遙晃過一眼的鹽槽,也就是當年還風華正茂的譚正德跨海而來看到過的那些巖石。原來,所謂鹽槽其實都是一種火山巖。這些石頭散布在海灘上,像是一隊剛剛被登陸艦運送而來,正在搶攻灘頭陣地的重裝士兵。時光回溯到唐朝,福建青年譚正德當初就是在看到這些火山巖被潮汐淹沒、日光暴曬之后,上面留下了白生生的鹽粒,從而順理成章地發(fā)明了日曬制鹽。譚正德的天才在于,對原始的石頭進行了加工:他削掉了石頭們的上半部,在石頭頂部除四周留出凸邊外,再把中間打磨平滑,做成石槽形狀,這些槽的深度以一天能曬干槽里的水為宜。于是,多年以后,在洋浦半島的海邊,便留下了一個個石磨盤一樣的鹽槽。據統(tǒng)計,這片鹽田占地750畝,鹽槽多達7300多個。

那些經過第一二道工序粗加工后的濃度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鹵水,接下來就被盛進一個挨一個的鹽槽。中國最南方的太陽是靠近赤道的太陽,是很具熱量的太陽,在極為強烈的日光暴曬下,鹽槽里的水不疾不徐地蒸發(fā)了。當水分完全消失,鹽槽里就剩下灰白色的鹽巴。傍晚時分,鹽田村的鹽農們開始收獲:用一種叫刮鹽板的工具把鹽槽里的鹽細心地刮下來,放進隨身攜帶的竹筐。如此周而復始地重復三五次,當家里的鹽積累到一定數量,除留下自家食用的,其他的就可以運到集市上出售了。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日曬制鹽乃是先進技術,依靠永不枯竭的陽光和海水,再加上鹽工們強壯的身體和不知疲倦的耐力,大量食鹽就從這潮漲潮落的海灘上生產出來。鹽的生產顯然也給譚氏家族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附近那些依靠出?;蚴歉貫樯臐O民和農民,無不對他們抱有一份艷羨。北宋時期,譚氏家族在鹽田村里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宗祠--在流淌著譚正德血脈的譚氏家族,祖先們甚至定下了鹽田鹽槽只能租不能賣和曬鹽技術傳男不傳女的家訓。從這些舉措足以看出,洋浦鹽田曾有過它如魚得水的錦瑟年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