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改也難”的時刻,美國耶魯大學的菲律賓華裔女法律教授蔡美兒,2011年初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zhàn)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生肖屬虎,自稱“虎媽”)的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不許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準在同學家留宿,不準留在學校玩,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成績低于“A”,琴練不好不準吃飯,不得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甚至在公共場合罵自己的女兒是“垃圾”……以求得突破等經(jīng)歷。作者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zhí)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來的發(fā)展。
虎媽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產(chǎn)生了一種轟動。大量異議顯示,盡管貼上耶魯大學教授的標簽,“棍棒教育”等“垃圾價值觀”仍然不獲青睞?!稌r代》雜志做了封面報道,追問“是嚴苛育兒造就了中國經(jīng)濟奇跡嗎”,經(jīng)過嚴密論證,作者得出了否定的結(jié)論。
有美國讀者評論說,蔡美兒的做法是虐待兒童,進而引申到亞洲人沒有創(chuàng)造力就是這種育兒方式的后果。但也有一些美國家長表示,西方人應當借鑒這種嚴格的管教方式,并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媽”。還有很多亞裔父母表示,這篇書摘讓西方社會對亞裔學生和家庭的誤解更加嚴重。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一位教育學女專家梅克教授指出了教育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應該讓人去適應教育,還是讓教育適應人!”
她說:“我相信,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發(fā)現(xiàn)他們的天賦。我想,文明發(fā)展到今天,人類已經(jīng)應該能夠看到每一個生命擁有的價值了?!?/p>
梅克教授說:“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p>
她確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特殊的潛能,而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掘每一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這不只是教育學家的理想追求,而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需要。
她認為:“可能傳統(tǒng)教育理念太強大了。人們習慣于要求孩子們?nèi)ミm應教育提出的標準,而不是讓教育去滿足孩子發(fā)展的需求。這個觀念不改變,教育就難以走出自己的誤區(qū)。
以往人們的觀念,恰恰與此相反,認為教育的任務是去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短處,再想方設法去彌補孩子的短處。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孩子們不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動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傷了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chǎn)生不可改變的對于教育的抵觸心理。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孩子們能力的開發(fā)與培養(yǎ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