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叫,當時的很多外賓雖然身在中國,但都是從自己國家領取薪水,拿的是外幣??墒?,當時國內是不允許使用和流通外幣的,這讓外賓們購買日常用品時就格外費勁。他們必須去專為外賓而設的友誼商店才能購買所需。
友誼商店可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每個城市設立的店面都很有限,外賓買趟東西,不管住哪兒,不管在哪兒,都得大老遠去那里才能被我們友誼,十分不便。但另外,為了吸引國外投資,加強國家形象建設,國內質量較好的商品大都進了友誼商店,同時還有些國外進口的零七八碎外國風味的東西以及中國工藝品,甚至還有未被審查的西方讀物如《紐約時報》等。因此,在友誼商店“解禁”之前,經常會看到門口守備森嚴,一旦發(fā)現貌似中國人的人要進店,當場阻止,查驗證件。
可能有人會問兩個問題,那中國人拿著外幣去友誼商店買東西可以嗎?外國人為什么非要跑那么遠到友誼商店,拿外幣去“不友誼”的商店,就不行嗎?
回答這兩個問題相當有趣。
首先,當時國內是不允許外幣流通的,因此,中國人即使有外幣,誰敢明目張膽地拿出來?還不被當場拿下?外國人拿外幣去小賣鋪,誰敢收?弄不好也會被當場拿下。
可以說,友誼商店這個地方就成了一個有特權而神秘的“租界”!
但是,“內人們”對此畢竟很糾結,在自己的國度里,他們有時也想買點好的東西,怎么辦?
于是,大家都在琢磨變通之策——某個角落里,外賓操著蹩腳的中國話,或者是中國人操著不熟練的英語,雙方連比畫帶拗口地私下搞小生意。中國人有時會委托老外幫忙在友誼商店買點好東西,然后場外按匯率兌換給老外人民幣。老外巴不得手里也有人民幣,要知道,外國人拿著人民幣不會被限制,到哪兒都行,這樣就避免了專程跑到友誼商店買生活用品,順帶還能在古玩市場等地方淘弄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如果說普通老百姓光是這種私下里的小動作,淘弄點外國貨或者是緊俏貨,其實并不值得下多大力度關注。國家所關心的是改革開放一上來,就面臨的用匯問題,打開門做生意,外匯流動性和以前根本不是一個級別,老掉牙的管理方法一定要改。
1979年3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正式成立,對外匯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間的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等實行的全方位歸口管制。其中有一個措施,就是關于商品市場的用匯問題。
1980年4月1日,中國貨幣史上另一個著名角色登場了,那就是“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對于這個名稱,或許人們還有點懵,但要是給它簡稱一下,那就盡人皆知了——外匯券。當時的面額分別為1角、5角、1元、5元、10元(后在1988年隨人民幣一起發(fā)行了50元和100元面額)。
外匯券借用的是僑匯券購買緊俏商品的經驗,凡國外旅客、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入境時,所攜入的外幣、外匯可一次向中國銀行兌換成外匯券,只能在友誼商店與涉外酒店使用。出境時,如有剩余外匯券來不及兌回外幣時,允許自由攜出境外,以后來華時可再攜入使用。這既打破了絕對禁止外幣流通的尷尬,又能將其當做一種特殊的入場券來管理民間商品市場的外匯。
外匯券和僑匯券一樣具備購買緊俏商品的功能,但又有明顯的不同。第一,僑匯券是針對僑眷,外匯券針對的是外籍人士,即外賓們。第二,僑匯券不能單獨使用,而外匯券在國內劃定的消費圈圈里,就完全等同于人民幣。第三,僑匯券不用的話,就只能留在家里數著玩,或者賣給那些地下收購的“非法券商”,而外匯券則在不用的時候,還能換回外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