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紙幣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于負責任的發(fā)行者來說,發(fā)行量是建立在自己對市場上貨幣需求的主觀估計基礎之上的,存在偏差是必然的。負責任的朱元璋政府即便再英明,也終究要犯錯誤。隨著朱元璋的逐漸老邁,依賴于其個人威信和能力的政府必然逐漸降低效率。經濟發(fā)展也逐漸疲軟,而當時政府對國家宏觀經濟的信息掌握絕對遠不及當今世界這樣靈敏。再加上明朝紙幣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例如紙質較差不能耐久,而且只發(fā)新鈔不回收舊鈔。所有這些原因導致紙幣越積越多,終致出現(xiàn)超發(fā)現(xiàn)象,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前后,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紙幣貶值現(xiàn)象。朱元璋對于通貨膨脹是敏感的,他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禁止使用銅錢,企圖用他迷信的暴力來解決經濟問題。然而市場對暴力的反應往往是另辟蹊徑,許多地方就暗自用白銀交易。朱元璋在臨死前一年的洪武三十年(1397年)年還明令禁止金銀流通,不過效果仍然不佳。
朱元璋死后,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兒子燕王朱棣于1399年~1402年爆發(fā)了爭奪江山的四年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最終獲勝奪了皇位,是為明成祖。在慘烈的戰(zhàn)爭中,超發(fā)紙幣從來都是政府籌措軍費的手段,這導致紙幣急劇貶值。在明成祖登基不久的永樂五年(1407年),一石米需大明寶鈔30貫,而在寶鈔發(fā)行之初的1376年僅需1貫。這之后,大明寶鈔的信用就難以恢復了。到明宣宗四年(1429年),一石米漲至寶鈔50貫,明英宗正統(tǒng)九年(1444年)一石米漲至寶鈔100貫,(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明朝政府面對紙幣信用盡失的局面,也不再禁止白銀流通。及至弘治(1488~1505年)以后,大明寶鈔實際上已經廢止不用了,白銀和銅錢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的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