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跳水救人時想什么了?(1)

價值的理由 作者:陳嘉映


道德考量你做出一個道德行為,例如,孺子落水,你跳下河塘去救他,是否由于你認(rèn)為這樣做合乎道德標(biāo)準(zhǔn)(“道德”這個詞早已被用得遍體鱗傷,沒剩下多少健康之處,這里姑妄用之)?

這個問題,無論回答是或否,似乎都不太合適。跳水救人前若先考慮怎么做才合乎道德標(biāo)準(zhǔn),難免顯得有點兒算計。

實際上,跳水救人的義人,媒體的話筒伸到他嘴邊,多半回答說他當(dāng)時什么都沒想——我相信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是真的。

但似乎也不能因此說他這樣做出于道德本能。本能是指人人都會作出同樣的反應(yīng),可碰上孺子落水,有人掉頭不顧,有人圍觀,并不是誰都立刻跳下去救人。

跳水救人的義人當(dāng)時什么都沒想,主要也不是因為事情來得太突然,來不及考慮。那些有時間從容考慮的事情,說義人是因為某種做法合乎道德標(biāo)準(zhǔn)所以那樣去做,同樣有點兒奇怪。要不要為災(zāi)區(qū)人捐款?捐多少?母親病重,要不要放棄升職的機會回家守護(hù)?這些事情我們有時間考慮,實際上也會考慮。但若我去考慮的是怎樣做才合乎道德標(biāo)準(zhǔn),我不像有德,倒像個偽君子。古典小說里常把這號人物當(dāng)成譏諷的對象。

我們要考慮些什么呢?我們是在自利和道德之間進(jìn)行權(quán)衡嗎?怎么權(quán)衡?如果我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就可以放棄道德考慮?這似乎不大好。那咱們是不是應(yīng)當(dāng)總把道德放在第一位?這似乎要求過高,我們誰敢說無論面對怎樣的強暴,自己都會說真話,或挺身而出救助朋友,或救助遭受欺凌的人?

我們這樣思考問題,難免陷入進(jìn)退兩難的境地,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把道德維度從生活的其他維度如利益、情感等等抽離開來,把它們都放置到我們的對面來比較,仿佛我們是在考慮投資股市,把種種選擇擺到自己對面一一加以權(quán)衡。

然而,碰到生活中的困境,我們并不是把生活按照道德、利益、能力、情感等等格式劃分開來,而是每一次依照具體情況把整個情境分成不同的部分;我們也無法把道德標(biāo)準(zhǔn)完全放到我們對面加以考慮,而總是連同我們自己是什么人一道考慮。例如,我們其實無法脫離自己的能力來談?wù)摰滦?。拯救自己的靈魂也許無須自己有什么本事,但跳水救人需要,治病救人需要。愛上帝也許無須另有本事,愛你的孩子卻需要你會換尿布、煮飯、讀懂用藥說明。

義人跳水救人,與其說他認(rèn)為這樣做是合乎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不如說他依乎本性就跳水救人了。來得及考慮的時候,與其說我們在考量怎樣做才符合道德,不如簡單說我們在考慮:

我應(yīng)當(dāng)怎樣做?怎樣做才是依乎我本性的做法?“依乎本性”

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選擇相對而言的——對這位義人來說,孺子落水的時候,他不是面對各種選擇,孺子落水和跳水救人就像自然因果一樣,自然而至必然,朱熹所謂“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紤]我應(yīng)當(dāng)怎么做,并不都是在對象面前挑挑揀揀,仿佛我是誰的問題早已解決;倒不如說,在生活的困境面前,即使看上去一個人是在各種外部可能性中挑挑揀揀,他也仍然是在透視自己的本性。誰達(dá)乎從心所欲的境界,事事率性而為,不再挑挑揀揀。

教化而后自然本性、自然、率性,這些詞聽來悅耳,卻也是藏污納垢之地。難道嫉妒不是人的本性?似乎,貪財貪色也是人的本性,欺軟怕硬也是人的本性。日俄戰(zhàn)爭時,老毛子到咱們東北到處燒殺淫掠,我們卻不好說老毛子自然率性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