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承諾分成不同的等級,是軍隊用來解決忠誠矛盾沖突的另外一個方法,同時也避免了損害忠誠這一品德。正如那個軍校學員所說的,有時候利害關系非常嚴重時,對軍校的忠誠就會超出對朋友的忠誠。由于存在著忠誠的等級制度,因此這種方法在軍隊的效果很明顯。在談到下列命令時,可能會不一致,但不會產生沖突,在一連串都是正確的命令中,選出等級比較高的來恪守忠誠。如果少校讓你停下來,而上校讓你繼續(xù)前進,你就前進,就這么選擇(當然如果將軍不參與其中的話)。不過,非常不幸的是,這并不是忠誠發(fā)揮作用的方式。
如果有一個上級不在乎忠誠這回事,那么就可以向某個等級低一些的人表達忠誠,或者至少不用為此糾結了。軍隊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軍校學員領導者開發(fā)系統(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是西點軍校的核心訓練宣言)要求學員 “不僅要理解和證明自己對憲法、軍隊、上級、下級、戰(zhàn)友和自己的忠誠”,而且還要能夠“說明憲法、軍隊、上級、下級、戰(zhàn)友和自己所需忠誠彼此之間的矛盾關系”。最后,“對怎樣解決由忠誠所產生的沖突,作出理性的選擇”。
實際上,當對國家、軍隊和上級的忠誠與對朋友的忠誠發(fā)生激烈碰撞時,軍隊的士兵會作出何種選擇呢?答案并不特別令人驚訝。在“二戰(zhàn)”期間以及“二戰(zhàn)”后,軍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聘請精神病專家和社會學家,記錄在戰(zhàn)場上哪種忠誠更重要。他們發(fā)現,有助于激發(fā)巨大戰(zhàn)斗力的承諾來自于共同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之間。這個結果也說明了現代軍隊組織和訓練的方式,以及隨之產生的不一定都是有益的結果都在戰(zhàn)場上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