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武蹤舞跡,舞武相益
序二 將俠義精神存留后世
序三 武術指導是一門藝術 Part1 動作導演源流
Chapter1 關于“動作導演”
1.1外語世界的“動作導演”
1.2華人世界的“動作導演”
1.3學術世界的“動作導演”
1.4動作場面的形態(tài)
Chapter2 動作導演的藝術源流
2.1戲 曲
2.2武 術
2.3雜 技
3.4舞 蹈
2.5文 學
Chapter3 動作導演的歷史
3.1武俠草創(chuàng):“怪力亂神”
3.2古典武俠:以武育人
3.3經典功夫:嬉笑怒罵
3.4時裝動作:拳腳、子彈、鋼絲
3.5動作天下:宏大唯美
3.6新世紀新氣象:國際視野下的人文探索 Part2 動作導演基本原理
Chapter4 總論
4.1動作的藝術與藝術的動作
4.2武戲與文戲
Chapter5 動作導演與戲劇沖突
5.1打斗人物的戲劇性
5.2打斗環(huán)境的戲劇性
5.3武術格斗的戲劇性
5.4動作招式的戲劇性
Chapter6 動作導演與規(guī)定情境
6.1外部規(guī)定情境
6.2內部規(guī)定情境
6.3故事情節(jié)與動作設計
Chapter7 動作導演與主控思想
7.1主控思想
7.2段落主控思想
7.3案例分析:《霍元甲》的動作設計
Chapter8 動作導演與人物性格
8.1性格化動作
8.2性格化武功
8.3性格化招式
8.4性格化兵器
Chapter9 動作導演與人物情感
9.1情到深處手舞足蹈
9.2案例分析:雪山之戰(zhàn)”與“九寨溝之戰(zhàn)”
Chapter10 動作導演與武術格斗
10.1功夫電影與武術格斗
10.2動作設計與格斗原理
10.3決斗中的邏輯問題
10.4動作設計與武術歷史
10.5案例分析:時空穿梭中的“貫串動作”
10.6案例分析:《葉問前傳》詠春拳的全面勝利
Chapter11 動作導演與電腦特技
11.1進入動作場景的核心
11.2特技與武術的“平衡”
11.3從搏斗競技到電腦動畫
11.4動作設計常用的數碼科技
Chapter12 動作導演與文化屬性
12.1歷史題材的選取與民族藝術的展示
12.2民族文化的象征化、寓言化表達
12.3傳統文化的敘事語境和創(chuàng)作背景
12.4程小東與袁和平之比較 Part3 動作導演基本方法
Chapter13 表 演
13.1頭部的體語
13.2上肢的體語
13.3下肢的體語
13.4體態(tài)的體語
Chapter14 套 招
14.1攻防轉換“十三招”
14.2打斗“三招論”
14.3“多對多”與“一對多”的打斗
Chapter15 攝 影
15.1景 別
15.2運動鏡頭
15.3機 位
15.4軸 線
15.5特技攝影
15.6案例分析:高手出招“后發(fā)先至”
Chapter16 剪 輯
16.1打斗剪輯的原理
16.2打斗剪輯的常用方法
16.3打斗剪輯的空間關系
16.4打斗剪輯的節(jié)奏
Chapter17 特 技
17.1威 亞
17.2彈 床
17.3假 肢
17.4 Power粉
17.5血 漿
17.6魚 線
17.7飛葉
Chapter18 強 調
18.1對照的強調
18.2重復的強調
18.3焦點的強調 Part4 金牌動作影人訪談
成 龍:電影就是我的生命
洪金寶:香港功夫片的“大哥大”
元 彪:從“替身王”到“最佳武指”
徐 克:“俠”是一種人生觀
吳宇森:用舞蹈的手法拍動作
劉家良:功夫片“史記”
袁和平:動作設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程小東:詩意武功的締造者
徐小明:香港電視史上第一個武術指導
江道海:魔術雜技,動作設計的藝術原型
羅禮賢:我的鏡頭“永遠在動”
熊欣欣:打不死的“鬼腳七”
徐向東:動作設計就是建大樓
趙長軍:這一生,我為武術而生
趙文卓:朗朗乾坤,王者之風
馬振邦:精武人生八十年
劉家輝:功夫片,從武術主題去創(chuàng)作故事
陳觀泰:戲里戲外的大圣劈掛高手
國建勇:拍動作片要“文戲武唱”
何 清:歷史在影像中延伸附錄1:香港武術指導源流
附錄2:不同時代的兵器
附錄3:海外武術一覽表
附錄4: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獲獎及提名名單
附錄5:歷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獲獎及提名名單
參考文獻
鳴謝
出版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