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先生的力作《功夫片的秘密:動作導演藝術》是筆者目前見到的第一部以教材體例撰寫的武俠功夫片創(chuàng)作專著。說到武俠,免不了聯(lián)想到中國武術。說到功夫片,免不了聯(lián)想到從中國步入世界影壇的這一新片種的藝術淵源。當然也免不了聯(lián)想到兩者相得益彰地從遠古走來、沖出亞洲、邁向全球的發(fā)展蹤跡。
“功夫片”也被稱作“武打片”、“武俠片”或“武俠功夫片”。回覓功夫片的遠跡,舉凡“象用兵時刺伐之舞”的武舞,扮裝人按一定程式“對舞如擊刺之狀”的百戲武打套子和武戲,以夸張手法表演超常武功功力的雜技武技等舞臺表演藝術,都能在功夫片中看到蹤影。將這些舞臺武技表演藝術串聯(lián)成“片”的故事,大多是華夏文獻中精忠報國的疆場戰(zhàn)事、仗義行俠的江湖爭斗、比試武功的擂臺較量等武人習武、練武、用武和傳武的情節(jié),以及武人衛(wèi)國、為民、“替天行道”的俠義精神。
顯然,若要探尋功夫片的淵源,能夠直溯至中國文藝的源頭,橫涉及中國文藝的四周。可以說,功夫片是綜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表現(xiàn)武人、武術、武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結晶。
在這一漫長的“結晶”歷程中,功夫片及其淵源的各種藝術形式對完善武術技術體系、揭示武術文化內涵和促進武術社會化發(fā)展,都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在完善武術技術體系方面,最為耀眼的是舞臺表演藝術對武術套路運動形式的形成和完善的影響。在明代,以戚繼光、程沖斗為代表的武術家,借鑒舞臺武技表演藝術中的程式化形式,在拋棄“戲局套數(shù)”對營陣操練的影響、揚棄“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的“虛套”等前提下,編制成了“三十二勢長拳”和“成路刀法”等武術套路。兩位編者分別在《紀效新書》和《耕余剩技》中說明編制武術套路的目的,在于將“上下周全”、“著著實用”的攻防技法,按照“勢勢相承”的規(guī)律編排成套,使習練者全面掌握和提高武術技法與技能,達到“遇敵制勝”和“活動手足,慣勤肢體”的目的??朔殨r“有上而無下”或“有下而無上”的局限,避免用時“臨敵掣肘”。
在揭示武術文化內涵方面,最值得稱道的是文學創(chuàng)作和舞臺表演藝術中塑造的武人形象,直觀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他們的精神境界。武俠英豪“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民族英雄“精忠報國”,水滸群英“替天行道”……一個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彰顯了民族精神,完善了武德理念。發(fā)揮著規(guī)范武人言行,激勵青少年為衛(wèi)國為民而努力學習的教育作用。
在促進武術社會化發(fā)展方面,功夫片發(fā)揮了引人矚目的宣傳作用。且不說海外眾多武術愛好者,是因為看了功夫片才知道中國武術,走上習練武術之路的,就連國內中小學校中,也有多達86.9%的學生是通過功夫片了解武術的。(據(jù)2008年出版的《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