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測試學習成績與評估個人能力遠不相同。預測大多數孩子的表現與確定某個孩子將做什么是截然不同的。??巳卮髮W的邁克爾·豪指出:“穩(wěn)定并不意味著不能改變。”事實上,如果加一把力,個人的IQ分數完全能夠改變。康奈爾大學的斯蒂芬·塞西解釋道:“如果家庭環(huán)境(克拉克,1976;史文德森,1982)、工作環(huán)境(科恩,1981)、歷史環(huán)境(弗林,1987)、父母教育方式(鮑姆林德,1967;多恩布希,1987),特別是教育水平發(fā)生改變,IQ分數也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
1932年,心理學家曼德爾·舍曼和科拉·B·基發(fā)現IQ分數與文化隔離程度相關:文化隔離程度越高,IQ分數就越低。例如,在遙遠的弗吉尼亞科爾文山谷中,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是文盲,并且與報紙、廣播和學校的接觸非常有限,那里的孩子6歲時IQ就達到了英國的平均水平。但是當他們長大后,由于缺乏教育和文化交流,IQ變得越來越低,與英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在英國所謂的生活在運河船上的孩子身上和其他一些文化隔離地區(qū)的孩子身上也發(fā)現了同樣的現象。)他們得出一個無法回避的結論:“當環(huán)境要求孩子成長時,孩子才會成長?!?/p>
“當環(huán)境要求孩子成長時,孩子才會成長?!?981年,新西蘭籍心理學家詹姆斯·弗林發(fā)現了這一說法非常真實。在對近一個世紀的純IQ分數進行比較后,弗林發(fā)現分數在不斷上升:每過幾年,新一批的被測試人員似乎都比上一批的更聰明。20世紀80年代的20歲人要比20世紀70年代的20歲人得分高,20世紀70年代的20歲人要比20世紀60年代的20歲人得分高,以此類推。這種趨勢并不局限于某種文化和宗教的范圍內,差距非同小可。IQ參考人員的分數每10年要比上一代人高3分。兩代人便會形成18分的巨大差距。
差距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無法蒙蔽人們的頭腦。20世紀末的平均分數是100分,1900年的相應分數是60分。由此便形成一個荒唐的結論,弗林坦言:“我們的先輩絕大多數都是弱智”。所謂的弗林效應給世界認知研究提了個醒。很顯然,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人類并沒有進化得更聰明。這其中,一定是其他的東西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