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切都與需求有關(1)

現(xiàn)在終結蕭條! 作者:(美)保羅·克魯格曼


為什么失業(yè)率那么高,經濟產量那么低?因為我們(“我們”指的是消費者、企業(yè)和政府的組合)消費不足。當美國和歐洲的房產泡沫雙雙破滅時,用于住宅建筑和消費品的支出直線下降。緊跟著,因為銷售量縮水,企業(yè)投資也不再擴大生產能力;地方政府、州政府以及一些國家的政府也因為缺乏收入而紛紛削減開支。低消費反過來意味著低就業(yè)率,因為企業(yè)不會生產賣不出去的產品,也不會有雇用工人擴大生產的需要。我們正在遭受著嚴重的全面需求不足。

對于這一情況,人們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一些評論者認為這無須討論已十分明顯,其他人則認為這簡直是一派胡言。還有一些舉足輕重的政治家,他們不相信整個經濟體都在面臨需求不足的問題。他們說,一些商品可能存在需求不足,但是總體需求不可能不足。為什么呢?他們斷言,因為人們總得把收入花費在某些東西上。

凱恩斯將這一謬論稱為“薩伊定律”,有時也稱為“財政部觀點”,這里不是指美國財政部,而是20 世紀30 年代的英國財政部,它堅稱政府的支出可以取代同等數量的個人支出。你肯定已經知道我描繪的不是一個假想對手,正是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一個右翼智囊團)的布賴恩·理德爾,他在2009 年年初接受《國家評論》雜志采訪時說:凱恩斯的大神話是你花錢就可以增加需求。這之所以是個神話,是因為美國國會沒有資金用于這個經濟體。國會投入的每一美元,首先肯定是通過征稅或向別國借貸而來。這只是把需求從一個群體轉到另一個群體,并沒有創(chuàng)造新需求。

要贊賞布賴恩·理德爾的一點是:和許多保守派不同,他承認自己的論點適用于新增支出的所有來源。也就是說,他承認不管是政府的開支計劃還是企業(yè)投資的繁榮,都不能提高就業(yè)率。理德爾對于增加支出帶來影響的理論也應當適用于減少支出的情況。例如,假設負債累累的消費者減少了5 000 億美元的支出,那么按照布賴恩·理德爾等人的說法,這些錢肯定是流入銀行,然后再被貸出,這樣企業(yè)或其他消費者會承擔這筆5 000 億美元的支出。如果企業(yè)因害怕白宮里的那位社會主義者 而縮減投資支出,那么由此節(jié)省下來的資金也會被那些不那么膽怯的企業(yè)或消費者所承擔消費。根據理爾德的邏輯,全面的需求不足不會傷害到經濟體,因為這種不足根本就不會發(fā)生。

對于這種說法,我擺明了不買賬,明白人都不會對此表示贊同。但是我們要怎么證明這是錯誤的呢?怎么讓人信服呢?你可以試著把理德爾的邏輯從頭到尾過一遍,不過經驗告訴我,當你試圖與堅定的反凱恩斯主義者討論這一問題時,你總會陷入文字游戲,任何人都說服不了。你也可以通過畫出簡單的數學模型來闡述這個問題,不過這只有經濟學家才能做到,普通人(甚至一些經濟學家)是做不到的。

你還可以說出真實的故事—這讓我想起了我最喜歡的經濟學事例:嬰兒看護合作社。這個故事首次刊登在1977 年《貨幣、信貸與銀行業(yè)務雜志》上,瓊和理查德·斯威尼夫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了《貨幣理論和國會山嬰兒看護合作社危機》一文。嬰兒看護合作社是由大約150 對年輕夫婦組成的一個社團,其中大多數是美國國會工作人員,他們通過互相照顧彼此的孩子來節(jié)省看護費。斯威尼一家也是嬰兒看護合作社的成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