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奧巴馬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似乎是幫助美國消費者獲得更多的信貸。奧巴馬政府的御用經濟學家認為更多的消費信貸將幫助美國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從而刺激生產并制造就業(yè)機會,因此美國經濟將得到增長。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和實際情況完全脫節(jié)。實際情況是,美國消費者的消費并沒有刺激美國國內的生產和就業(yè),因為美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大部分來源于海外。美國人民之所以有能力消費是因為世界各國愿意把生產成果出口到美國交換美元和美國國債。世界其他國家的生產能力來源于儲蓄和資本積累,以及其他國家國民的辛勤工作和節(jié)約。全球經濟的規(guī)模和復雜導致很少有人能夠認清這個簡單的道理,盡管道理本身并不復雜。
假設有一個很小規(guī)模的以物易物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里面包括這樣三個人:一個種糧食的農民、一個捕魚的漁民和一個制造鞋子的鞋匠。如果這個鞋匠想要得到糧食或者魚肉,他必須制造出鞋子,之后用鞋子來與農民和漁民交換。這個鞋匠永遠都想要獲得食物,但是他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唯一辦法是通過他制造出來的鞋子,否則他就必需挨餓。他對糧食和魚肉的需求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是糧食和魚肉的供應。
現在讓我們假設具有神奇力量的信貸的出現。在不少凱恩斯主義偽經濟學家看來,信貸的出現完全可以替代生產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引擎。假設漁民的辛勤勞動使得漁民捕捉到的魚大大超過了他的個人需求。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后,鞋匠希望從漁民那里借到一些魚肉來交換農民種出的糧食。這個交易能夠產生的必要條件是漁民捕捉到一些他個人不需要的魚肉,這些過剩的魚肉實質上就是漁民的儲蓄。漁民把他的儲蓄借給鞋匠,而鞋匠則給漁民打了一個欠條。這個欠條承諾鞋匠以后將用制造出來的鞋子來償還這個欠條。
在這個例子當中,是漁民捕到的魚肉使得鞋匠能夠購買到農民生產的糧食。鞋匠能夠獲得消費信貸的事實并沒有增加需求或者發(fā)展經濟。實際上,當鞋匠不制造鞋子,而是用信貸的方式來購買糧食時,這個經濟體的鞋子的產量出現了下滑,同時漁民的消費能力也出現了下降,因為他將一部分的魚肉借給了鞋匠。漁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儲蓄將購買力借給了鞋匠,使得鞋匠在不用制造鞋子的情況下能夠購買糧食。
同理,鞋匠也可以發(fā)放同樣的欠條給農民以獲取他所需要的糧食。這個交易的關鍵在于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超過了他個人的需求,并且愿意將糧食儲蓄借給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