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7月,26歲①的我服兵役期滿退伍回到家鄉(xiāng),除了一張首爾大學的畢業(yè)證外我身無分文。本來憑著我的文憑在制藥公司謀個研究員的職位還是不成問題的,但當時的家境不允許我做個只拿死工資的公司職員。也正因如此,想得到家里的幫助,那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拿我父親來說吧,他如果出生在朝鮮時代的話,肯定是清白廉潔、兩袖清風的代名詞。這樣一位清廉的老先生還主持著教會的工作,我們家的經(jīng)濟條件就可想而知了。為了振興家業(yè),我只能選擇創(chuàng)業(yè)了。
① 韓國的年齡計算與中國不同,從母親開始懷孕開始計算,剛出生即為1歲。
大四的時候,在校生中只有我一個人有創(chuàng)業(yè)的意向,其他的同學們都忙著準備考研或者辦留學手續(xù)。不是我不想繼續(xù)升學或是出國,而是家里的條件不允許我去想。當初報志愿的時候,我本想報醫(yī)學院的,但6年的學習時間和昂貴的學費讓我望而卻步,再加上課程繁多,根本擠不出打工做家教的時間,我便放棄了醫(yī)學院而選擇了藥科學院。誰讓我是靠做家教打工賺錢交學費、攢生活費的貧困生!仔細想想,畢業(yè)后能夠“自主創(chuàng)業(yè)開店”也算是我當初選擇藥科學院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回到老家馬山后,我輾轉借到了600萬元貸款。這點兒錢,不僅要租店面,還要準備藥品,想在繁華的市區(qū)里開店是不可能的了。我騎著自行車轉了好幾天,終于找到了一個能租得起的地方,這便是位于校坊洞的那個不到15平方米的小店。當時國家有規(guī)定,藥店的面積要達到12平方米以上才能獲得批準開張營業(yè)。我的藥店剛好滿足這個標準,估計可能是全國藥店中規(guī)模最小的了。就這樣,退伍40天后,我走上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
因為手頭緊張,我以每月80萬元的租金租下了這個店面。這是我首次創(chuàng)業(yè),雖說藥店是我開的,但裝修這事我卻想都沒敢想。借來的那600萬元早已各有用途:200萬用來買藥柜,300萬用來進藥,剩下的那100萬留著做運營資金。雖說藥柜沒有幾個,但300萬元買來的藥卻還沒裝滿一半的藥柜。本來這就是家不起眼兒的小藥店,連藥柜都空著的話誰還來買藥?不得已,我跟藥品批發(fā)商和制藥公司要了些空藥盒填滿了這些空間。整整過了一年半的時間,這些空藥盒才被真正的藥盒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