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是中國古代圣賢的教誨。不要說中國人保守,也不要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保守,其實在家天下的時候,沒有哪個統(tǒng)治者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更強大,在國際上更能受人尊重。所以在經(jīng)歷了日俄戰(zhàn)爭的刺激后,在東三省治權(quán)從俄國人那里轉(zhuǎn)到日本人手里之后,朝野上下還是很受刺激的,于是就有了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政治。這些皇親國戚通過對東西洋立憲各國政治架構(gòu)與實踐的考察,得出一個重要結(jié)論,即君主立憲無礙于皇權(quán),反而有利于皇權(quán)永固,有利于消弭革命,有利于抵御外患。君主立憲既然有這樣多的好處,又是皇親國戚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還有什么好懷疑的呢?到了1906年秋,清廷鄭重宣布爭取用九年時間走完日本二十幾年走過的路,將君主專制改造成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君主立憲。
兩個致命失誤
清廷啟動九年預備立憲,最受傷害的無疑就是中國革命,所以當清廷委派五大臣前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憲政時,革命黨人吳樾就在前門火車站用自殺性攻擊進行抗議。只是這個行動不僅沒有阻止五大臣的決心,反而將先前還有點兒猶豫的清廷一腳踢進了預備立憲的不歸路,使清廷最高統(tǒng)治者意識到,看來君主立憲可能是個正確方向,否則革命黨為什么這樣害怕呢?
革命黨始終不愿承認清廷立憲的誠意,在后來的幾年,革命黨一方面用武裝起義激勵追隨者,另一方面就是調(diào)動輿論批評清廷立憲的虛偽、欺騙及不可信。只是在百年之后公平地看,在涉及國家體制方面的改革上,清廷是不敢拿大清江山開玩笑的,他們的立憲不是真誠與不真誠的問題,而是必須成功,必須將大清帶到現(xiàn)代民族國家,重構(gòu)國家體制,前提當然是大清國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大清國,江山不能移主,但江山必須改變,必須盡快使中國與世界各國處于同一境界和地位上。
基于這種視角,我們看到清廷在短短幾年時間確實做了不少改革,重建了中央及地方官制,理順了中央與地方的分權(quán)關(guān)系,地方自治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各地的發(fā)展、競爭和相互模仿,也就成為那時各地發(fā)展的常態(tài),地方的活力與激情真的被激活了,國家的精神面貌也就不一樣了。到了1908年,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將一個美好的未來用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起來,這是中國數(shù)千年文明史上不曾有的事情,確實意味著中國有可能脫胎換骨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