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應該在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中提倡“比較語義學”方法(1)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應該在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中提倡“比較語義學”方法

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及東方文學交流史研究發(fā)展到今天,在豐富的研究實踐中矯正了來自西方的某些方法論的局限與弊病,形成了自己若干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范疇,對此,我在《中國比較文學百年史》、特別是《比較文學系譜學》中有過總結與論述。隨著研究實踐的不斷推進,方法也需要不斷探索和更新,而方法的自覺更新,又必然推動研究上的創(chuàng)新。就中外文學關系史、特別是東方文學關系史研究而言,尤其如此。

中外文學關系史及東方文學關系史研究,可以劃分為“點、線、面”三種類型?!包c”就是具體個案問題的研究,如日本學者丸山清子的《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楊仁敬先生的《海明威在中國》之類,重在材料發(fā)掘與微觀分析,追求的“深度模式”;“線”就是許多個案在縱向時序鏈條上的關聯(lián)性研究,如錢林森教授主持的十五卷本《中外文學交流史》、王曉平先生的《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等書,重在歷史性的系統(tǒng)梳理,追求的“長度模式”;“面”就是空間性的、橫向的關系研究,如童慶炳主編的《中西比較詩學體系》、錢念孫先生的《文學橫向發(fā)展論》等書,重在理論性的概括與總體把握,追求的是“高度模式”。三種類型互為依存,相輔相成。其中,“點”的研究是全部研究的基礎與出發(fā)點,“點”的研究不足,“線”也無法連成,中外文學關系史就寫不出來,同時,相關的理論概括就缺乏材料的支撐,“面”就不成其“面”而流于支離空疏。只有“點”的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有系統(tǒng)的“線”性著作出現(xiàn),才可能有總體性綜合性的“面”的理論著作問世。而隨著“點”的研究的不斷增多,又會不斷補充其“線”、充實其“面”,促進中外文學關系史類著作與相關理論概括類著作的更新與提高??梢?,“點”的研究實最為基礎、最為重要。

“點”的研究很重要,“點”的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很重要。但迄今為止,關于“點”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與概括,最為不足。例如以兩個以上作品文本的審美分析為特征的“影響研究”,固然屬于“點”的研究,但這種方法如果缺乏明確的學術動機與問題意識,弄不好就會流于“大膽的假設”,而最終無法求證。對“中外文學關系研究”而言,有時不免失之于“虛”;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法,主要在沒有事實關系的兩個以上的對象之間進行比較,也屬于“點”的研究,但這種“平行比較”的方法流行簡單化,而缺乏學術價值,它得出的結論很有許多難被“文學關系史”所采信。我國學者在“平行研究”基礎上修正而成的“平行貫通研究”法,不滿足于 X與Y兩個“點”的比較,而追求連點成線,所以它不再屬于“點”的研究方法的范疇。更不必說法國學派的以文獻實證為特色的“傳播研究”方法,則屬于“文學史”的研究方法的范疇,更適合于系統(tǒng)的文學發(fā)展史的研究。可見,在我國乃至世界比較文學學術史上,關于“點”的研究方法的探討,最為薄弱,問題也最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