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應該在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中提倡“比較語義學”方法(2)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最近一兩年,我在申報與承擔國家資助的相關研究項目的過程中,試圖在“點”的研究尋求突破,并謀求在方法論上有所更新。我所思考和探索的方法,是“比較語義學”。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中,有一門研究古漢語詞義解釋的一般規(guī)律和方法的學科,叫做訓詁學,它與文字學、音韻學共同構(gòu)成傳統(tǒng)“小學”的三大內(nèi)容。訓詁學的宗旨是對古代文獻的詞義做出盡可能正確的解釋,以幫助今人理解古字古詞古文,因此訓詁學也可以稱作古漢語詞義學,這與現(xiàn)代“語義學”有相當?shù)念愃?。先秦時代的“名家”及“名學”,還有發(fā)展到漢代末期至魏晉時期的“名理之學”,都圍繞名實(概念與實在)關系加以考辨,也與現(xiàn)代“語義學”相近。歐洲各國則有源遠流長的“闡釋學”,但闡釋學主要是對文本意義的闡釋,而不是對詞語意義的解釋。19世紀初葉,發(fā)端于德國的“語義學”,則是當時的語言學繁榮發(fā)達的產(chǎn)物,它將闡釋的重點轉(zhuǎn)到詞語及其含義上。1838年,德國學者萊西希較早主張把詞義的研究建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他稱這門學科為“語義學”。1893年,法國語言學家布雷阿爾首先使用了“語義學”這個術(shù)語,并于1897年出版了《語義學探索》一書,從此,語義學逐漸從詞匯學中分離出來,成為語言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并逐漸影響到英美世界。此后,語義學逐漸方法論化,并向相關學科遷移,并出現(xiàn)了三個主要的分支與流派。一是“語言學語義學”,作為語言學的一部分,主要是運用詞匯統(tǒng)計學的方法,研究詞義之間的關系及其演變;二是“歷史語義學”,不是對普通詞語,而是對特定名詞概念(關鍵詞)的語義生成及嬗變進行歷史的詮釋,也稱“概念(或觀念)史研究”;三是“哲學語義學”或稱“語義哲學”,主張只有語言才是哲學分析、邏輯分析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對象,注重對語詞和語句做所謂“話語分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