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心照神交—日本古典文論與美學中的“心”范疇及與中國之關聯(12)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總之,日本古代文論中的“心”論,涉及到文論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論、審美態(tài)度論、心詞(內容與形式)關系論、身心關系論、主客統一論,成為日本文論中的重要范疇之一。日本的“心”、“有心”、“無心”均來自漢語,在語義上受到中國影響,對這些詞的理解與界定也和中國基本相同。但在中國,“心”、“有心”、“無心”主要是哲學概念,而不是文論概念,在日本則主要是文論概念,其次是“藝道論”(主要包括表演藝術論、劍法論等)概念?!靶摹备拍钤谥袊诺湮恼撝泄倘灰渤J褂?,但中國文論更多地使用“志”“意”等由“心”抽象出來的詞匯。日本文論則堅持以“心”為本位,并將“心”由人之心加以外移,形成了“歌心”這樣的獨特概念,從而將“心”加以客觀化。日本文論中的“有心”、“無心”作為詞匯本身均來自漢語,但“有心”在中國尚是普通詞匯,“無心”則是中國哲學與佛學中的重要概念,而在日本,“有心”、“無心”卻成為一對重要的文論范疇,由此而形成了日本古典文論有別于中國文論的一些特點。

但另一方面,日本古典文論對“心”及其相關衍生概念的界定、理解與使用,基本上止于直觀、經驗的層面,遠沒有達到中國哲學與佛學的“心”論的高度與深度。這一點,與中國古典文論的情形也有所相似。中國古典文論對“心”談得很久、談得較多,但卻一直流于常識、粗淺與老套,對哲學與佛學中的系統而深刻的“心”論,借鑒與吸收不多。反過來說,中國哲學與佛學中對“心”的深入探討,對中國文論影響不大,因而中國之“心”的范疇化的程度不夠高。這一局限性,對日本文論也必然有所影響。較之日本的儒學、禪宗心學中的“心”論,日本古典文論中的“心”論也不夠深入。但日本文論中的“心”論及其衍生范疇“心·詞”、“歌心”、“有心·無心”等概念,相比于中國文論中的“心”論而言,卻具有較高的范疇化程度,“心”論在日本古典文論中的地位與作用,也較中國的“心”論為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