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決裂:日本斬殺中國使臣
如果說日本對漢才的動搖始于十六世紀,那么精神的決裂則來得更早。
縱覽中國歷史,但凡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初定,總是希望四夷賓服。朱元璋也不例外,明朝開國伊始,作為開國皇帝,公元1368年即位之初,朱元璋就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表達兩個意思,一是希望他們來朝拜,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
結果,國書送達日本后,日本不僅沒來朝貢,而且還砍了朱元璋使者腦袋。
泱泱天朝大國被小小島國羞辱,朱元璋惱羞成怒,揚言出兵,征服日本。
針對朱元璋的開戰(zhàn)威脅,日本“攝政王”懷良親王針鋒相對,寫了一篇著名回信: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shù)千余,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fā)殺機,移星換宿。地發(fā)殺機,龍蛇走陸。人發(fā)殺機,天地反復。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zhàn)之策,小邦亦有御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zhàn)為強,免生靈之涂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p>
這封“名書”,顯示了懷良卓越的漢文功底,寫得不卑不亢,綿里藏針。表面上給了“天朝”面子,實際卻暗藏“奉陪到底”的強硬。
小小日本,為何敢殺大明使臣?
首先,這與前面提到的那場歷史巨變有關——兩宋滅亡,日本抗元。
兩宋滅亡前,中國是日本的榜樣。南宋滅亡后,日本對中國再也不拜。雖然百年后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經(jīng)失去“正溯地位”。中國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了。這不僅是日本史學家的認識,不少國外史學家與日本所見略同,均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后,已無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