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印 度
24.6 碎片化的政黨制度
到1977年以前,印度所有的總理都來自國民大會黨,這使得印度在一段時間內看起來像一個一黨獨大制國家(參見日本和墨西哥的章節(jié))。印度國大黨與墨西哥革命制度黨類似:一個包括了許多利益的單一大黨,建立秩序,并在幾十年中使一個有潛在問題的制度保持穩(wěn)定。雖然國大黨和革命制度黨逐漸變得僵化和腐?。坏鼈儎?chuàng)建了各自的國家,然后又退居一旁。每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都應有這種幸運,產(chǎn)生一個類似的建國的政黨。
自1977年以來,國大黨在幾次選舉中輸給了右翼政黨。這些右翼政黨的名稱伴隨著時代而變化,從人民黨(Janata)到新人民黨(Janata Dal),再到目前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它們信奉印度教的民族主義,支持自由市場經(jīng)濟。(Janata在印地語中指“人民的”,一些歐洲右翼政黨也采用同樣的名字。)在中右勢力主政若干年后,國大黨再次贏得選舉,完成了一次極其令人滿意的權力輪替(參見294頁),這是民主制的典型特征之一,促使統(tǒng)治者保持警覺,并對投票者進行回應。
但是,印度的政黨制度遠比區(qū)分左右復雜。印度的政局已經(jīng)從國大黨時期的一黨獨大轉變?yōu)橐粋€碎片化的政黨制度。印度有幾十個馬克思主義的、以種姓為基礎的、民族主義的、區(qū)域性的和地方的政黨,這使得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可能贏得議會席位的絕對多數(shù)。碎片化對頭名過關制(FPTP)的選舉制度來說是不同的(參見47頁),頭名過關制傾向于產(chǎn)生一個兩黨的或者至少是一個“2+”的政黨制。在英國和美國確實如此,但在第三黨集中于某個地域的國家,它也能夠導致多黨制(在加拿大也產(chǎn)生了規(guī)模不大的多黨制)。在印度,它產(chǎn)生了太多的政黨:人民院有大約30個政黨,有一些政黨的議席少到只有一個,看起來就像是比例代表選舉制度產(chǎn)生的結果。
這種碎片化的政黨制度導致的結果是,在最近幾十年中,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這兩大黨中,必有其一在尋求與其他小政黨的聯(lián)合(選舉前政黨間的安排),以鞏固在人民院中的絕對多數(shù)席位。目前,國大黨領導12個政黨組成聯(lián)合,以統(tǒng)一進步聯(lián)盟(the 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UPA)的名義執(zhí)政;此前,印度人民黨在1999—2004年領導13個政黨組成的聯(lián)合組成全國民主聯(lián)盟(the 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