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演出場合是流派風格屬性、表演者的經濟和評論狀況,以及其觀眾/ 歌迷的屬性的重要指示標志。演出場合從街角和公共場合的即興表演、俱樂部和酒吧,到小型的音樂廳和戶外的體育場,形成連續(xù)統(tǒng)一的系列。俱樂部和酒吧在頻率和持續(xù)性上都仍然是現(xiàn)場音樂表演的重要場所。俱樂部和酒吧為當?shù)啬切┯斜ж摰囊恍┤颂峁┝司毩暤暮萌ヌ帲矠槟切└映尚偷乃囆g家提供了“面包和黃油”的生活保障——他們通常成為演出場地組織的“巡回演出”的一部分。在俱樂部的亮相通常有一些“櫥窗”之夜,類似于有各種風格的表演者參加的音樂會,還有“通宵”音樂會,以及一些延伸的定期活動。這些活動對于積累現(xiàn)場演出經驗、建立觀眾群和與音樂產業(yè)建立聯(lián)系來說都非常重要。俱樂部也是大部分樂迷參與到現(xiàn)場音樂中來的重要場合,在那些不在全國巡演線路上的小鎮(zhèn)尤其如此。
現(xiàn)場演出與音樂的真實性和演出者的“盡職盡責”之間的等式仍然被歌迷、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高層廣泛認同。俱樂部一直承擔著創(chuàng)新這一神話般的重任,正如20 世紀60 年代出現(xiàn)在倫敦Marquee 的誰人樂隊(TheWho),出現(xiàn)在洛杉磯Whisky 的大門樂隊(The Doors)。俱樂部也能建立新的趨勢和音樂風格并使之流行,正如20 世紀70 年代在紐約Max’s 和CBGBs以及在克里夫蘭的發(fā)條橙(Clorkwork Orange)和維京沙龍(Viking Saloon)興起的美國朋克樂,在倫敦100 俱樂部(100 Club)和Roxy、曼徹斯特的電圈(Electri Circus)興起的英國朋克(參見Heylin,1993;Savage,1991),80年代的DJ文化和高科技舞曲(techno)及它在90年代的各種風格(Thornton,1995),以及在過去的10 年中出現(xiàn)的獨立搖滾(Fonarow,2006)。
在那些沒有太多俱樂部場景的地方,酒吧通常會擔任相同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它們能夠產生某種特別的聲音和表演氣質。在澳大利亞,具有強烈男子漢氣概的“Oz 搖滾”在歷史上一直主導著本土的音樂場景,與20 世紀80 年代俱樂部的演出合作也是其特征之一(Homan,2003;Turner,1992)。一個本土的俱樂部或酒吧場所的關系網絡可以培養(yǎng)出一片本土音樂場景,或者說培養(yǎng)出一種“本土”聲音(參見第13 章)。
“再次上路”(加熱罐樂隊[Canned Heat]):巡演和演唱會
正如俱樂部和酒吧演出一樣,演唱會通常是巡演的一部分,它將藝人和他們的音樂展現(xiàn)給潛在的歌迷和購買者,樹立一種形象和號召力。巡演一直很重要,曾經幫助英國樂隊在20 世紀60 年代“打入”美國,以及鮑勃 ·馬利和哭泣者樂隊在70 年代的英國取得商業(yè)上的突破性進展(第1 章中已經討論過),也依然是當今國內和國際音樂場景的關鍵組成部分。20 世紀90年代,純粹推廣性質的“巡演”成為建立粉絲陣營的關鍵,例如1993 年到1994 年仙妮亞 ·唐恩(Shania Twain)的百貨商店站式巡演。從英國輸入的著名DJ 成為鞏固當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舞曲音樂場景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