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無英雄?(一)
戰(zhàn)爭與軍隊是千古話題。
勝利與失敗是千古話題。
成王敗寇則是這些話題的基本結論,英雄狗熊也就此分野。
可以說那是戰(zhàn)爭年代。戰(zhàn)爭從來用血與火,對一支軍隊進而對一個國家做出嚴格檢驗。
那么和平年代呢?和平年代還有沒有這樣的檢驗?如若沒有,為什么?如若有,是什么?
黑格爾說過,和平是一個民族的腐蝕劑。其結論頗有過分之處,其中有些微合理的部分:戰(zhàn)爭時期寒光閃閃的刀劍,和平時期可以變得銹跡斑斑。多少支戰(zhàn)爭年代身手矯健的軍隊,在和平年代變得步履蹣跚。
于是和平年代的軍隊,往往被認為是缺乏甚至是沒有英雄的軍隊;和平年代的軍人,往往被認為是缺乏甚至是沒有英雄精神的軍人。和平年代似乎也就成為沒有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的年代。
這些結論在今天的中國只有終止。
人們看到,當大興安嶺的森林之火在瘋狂地吞噬一切的時候,解放軍官兵成建制地沖向熊熊烈焰,奮勇?lián)渚?,縛住了肆虐的火龍。當桀驁不馴的長江洪峰撕裂攔洪大堤、九江城池危在旦夕的時候,解放軍官兵千里馳援,在湍急的決口中用鋼木土石組合壩封堵潰堤,成為捍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中流砥柱。當非典病毒肆虐中國、國際輿論談非典色變的時候,1200名軍隊和武警醫(yī)務人員從全國各地會聚北京小湯山,像勇士集團沖鋒那樣,與非典展開決戰(zhàn)。當空前嚴重的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解放軍官兵排除萬難,從空中、地面、水面全力向災區(qū)開進,民眾看見翻山越嶺強行軍趕來救援的解放軍官兵,第一句話就是:“大軍來了,我們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