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次革命(1)

頭顱中國 作者:黃摩崖


3.5 二次革命

武王耗盡心力,病痛加劇,在克商的第二年“歸天”。一代雄主辭世所帶來的危局,此等大事件對于后世之中國人實在算不上新鮮,但發(fā)生在華夏文明肇始之關口,直讓我輩讀史者手心冒汗。

以地緣觀之,南土荊楚蠢蠢欲動,東土諸夷窺伺有日,西北戎狄虎視眈眈,然而,真正使革命形勢急轉直下的,仍是他們的革命對象——商族。殷頑民的復國狂熱與周人的“集天下”戰(zhàn)略形成尖銳沖突。三監(jiān)之亂標志著殷人的故舊勢力死灰復燃,來勢洶洶,新興政權可謂腹背受敵。是撤退固守“周邦”,還是進取開創(chuàng)“周朝”,周族的發(fā)展史到了“百世一時”的關節(jié)。

如何避免先王心血付諸東流,如何應對內憂外患,草創(chuàng)的體制如何挺過危機而不致解體,新文化如何不淪為自我標榜的曇花一現(xiàn),這都是大懸念。所幸,周朝的人才儲備起到了關鍵作用,在云譎波詭的周初,不變的是“太公望”呂尚(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這三根柱石,此三公皆乃圣君之才,他們幫助周朝度過了危難時局。

周公“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爸芄虏浮钡牡涔蚀砹思е芡跏乙回灥娜瞬乓M政策,然而,成王的新政府并不打算接納殷人的故舊勢力,因這個新政府旨在打造一個隔絕邪惡的新世界,用“天命的時代”向“上帝的時代”告別。

此前,商族對其他氏族部落展開高壓統(tǒng)治,可容許異族人進入權力階層,但是在周人的天下里,“天意”明確地表示殷人因其待罪之身只能散落地存在于地方政府,沒有資格再進入中央政府。這個命令的下達者,就是新政府的實際首腦——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乃文王之子,武王母弟,成王之叔。據荀子說,周公的個子遠沒有其父高,若屬實,他必是中華史上第一矮個偉人。若論賢,周公足以稱王,但東方的政治無法安放他,也許只能封他做柏拉圖的“哲人王”。關于周公輔政的業(yè)績,《尚書大傳》說,“周公居攝,一年救亂,二年克商,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至于周公輔政的意義,荀子有著全面而公允的評價——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背)周也。履天子之藉,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稱偏焉。教誨開導成王,使諭于道,而能掩跡天于文、武。周公歸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輟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鄉(xiāng)(向)有天下,今無天下,非擅(禪)也;成王鄉(xiāng)無天下,今有天下,非奪也;變勢次序節(jié)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誅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順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業(yè),明枝主之義,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猶一也。非圣人莫之能為,夫是之謂大儒之效。”(《荀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