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1943 年——蔣介石開始失去人心(12)

費正清中國回憶錄 作者:(美)費正清


在桂林我遇到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羅德獎學金獲得者,他是香港大學的生理學教授林德塞·賴德(Lindsay Ride)。林德塞·賴德現(xiàn)為陸軍中校,英國陸軍團的領導人,主要負責通過“地下渠道”將情報從香港送出去。我提議在他與戰(zhàn)略情報處之間建立起共同使用出版物的合作關系。(戰(zhàn)后,在他擔任香港大學校領導時,我們成為親密的朋友,多次與他交談。有幾次我們一同待在副校長的住地,俯瞰山坡上的校園。)

到9 月中旬,我寫信給柯里博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中那些受過美國教育的自由主義類型的學者,是美國制度和科學標準的最佳典范,但他們仍然無法給中國帶來什么活力。對于共產黨問題這一真正的爭論點,他們多半是反對派。他們希望推動國家前進,但指不出具體方向。他們只是極其耐心地等待著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自由教學的美好時光能夠重新回來。而這也許永遠不會發(fā)生了。

對于中國一片混亂的狀況,我思考我該做什么的時間越長,我就越會得出一個結論,即自己也會采取和共產黨同樣的做法。只有激進的方式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 1943 年9 月22 日,我再次寫信給柯里博士:

真正想要戰(zhàn)斗的人是那些希望喚醒大眾的人。我們采用的戰(zhàn)時政策是給予他們一些支持幫助,進入華北并成為革命者的朋友。因此首要的事情是派一名觀察員到北方地區(qū)。我希望戴維斯的想法能夠得到實施。[ 美國軍事觀察團即迪克西(Dixie)使團于1944 年7 月前往延安。]

一旦知識分子開始不受待見,與知識分子保持聯(lián)系的外國人就立刻有所覺察。至于我,則四處拜訪了一些關鍵性的人物,并將我的見聞記錄了下來,寄給大使館和威爾瑪,讓她在華盛頓分發(fā)出去。

作家與藝術家是最不可能跳槽成為官員的人,然而他們歷來必須依靠官方支持來維持生活。1938 年第二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入尾聲后,許多有創(chuàng)作才能的人被安排到重慶,掛個閑職并配給糧食補貼。其中,多才多藝的郭沫若是代表人物,在名人傳記詞典中,他被恰當地稱為“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創(chuàng)造社領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學巨匠。他曾在日本學醫(yī),20 世紀20 年代,成為創(chuàng)造社的核心分子,自此聲名遠揚。他是一位共產黨員,曾為北伐出過力。1927 年至1937 年,他在日本從事考古學研究,這使其在西方學術界享有盛名。1937 年7 月他逃離日本,為國民黨當局接納,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主持抗日宣傳工作。兩年后,他被迫離開現(xiàn)役軍事工作,組建了文化工作委員會。事實上,這個委員會更像是一種限制行為的圍欄,已有很多知名作家被圈在里面。假如他們離開這里前往延安,將會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造成一場災難。這樣,三大主要成員——胡風、茅盾以及沈志遠也以委員長邀請的名義從香港被哄騙回來,其中,為了讓胡風留在重慶,專門提供給他每月2000 元的津貼……當局認為絕不能讓他們完全自由地活動與寫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