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為什么無法做“真我”,總是要戴著面具生活?(2)

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yī)生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


這也令人安心。能夠用一串“堅固”的名詞來描述自己,會給人一種牢不可破的錯覺,緩解潛伏在大部分表面背后的關(guān)于存在的不安全感。這么做可以強化歸屬感,把自己與同一群體的人綁在一起。也許令人吃驚的是,甚至當標簽指向消極的時候,這種安慰效果同樣存在,比如,把自己視為經(jīng)濟衰退的受害者,至少可以讓你與其他人同病相憐。

不過,自我描述雖是便利的速記符號,卻易被僵化。身份感太強會導致人們變得不靈活,不愿意妥協(xié)。你可能會說,“我就這樣”,或“那可不是我”。太過于緊緊抓住某一種身份標志,意味著如果這種身份被剝奪,我們的人生將留下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比如,對很多畢生致力于工作、最終退休的人來說,有身份失落感是很普遍的經(jīng)歷。當然,對那些孩子長大后離開家的媽媽來說,這種失落感更普遍。

身份感界限太清楚也有損靈活性。你可能會力避你認為“不是你”的活動和環(huán)境,從而錯失很多可以擴展身份的東西。如果我們能粗線條地勾勒自己,關(guān)注自己突出的方面,那么我們就會牢記,突出的東西會改變,我們也可能改變,我們身上還有未被貼上標簽的潛能等待著嶄露頭角。我們從小表現(xiàn)出來的傾向和性情不是有無限可塑性的,但也不是嚴格固定的。

亞里士多德相信,正是自主改變的能力使人類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物體,其他物體只能遵循物理法則。他認為,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習慣來培養(yǎng)一種美德,這是我們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人們“做錯事就要承擔相應(yīng)后果,做出酗酒等類似行為就要承擔放縱的后果;在各個方面,人們的所作所為賦予他們相應(yīng)的性格”。

人們會把習慣看作“讓我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是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試圖違背習慣看起來就是“不像我”了。但這可能只是我們的舊習慣在奮力抵抗。習慣主要依賴于在慣常的環(huán)境中,行為舉止按照慣常的順序自動發(fā)生,因此可以通過打亂順序來改變習慣。比如,心理學家戴維·尼爾研究發(fā)現(xiàn),飲食習慣可以通過使用非慣用手而改變。另一方面,建立全新的習慣更多取決于具體、詳細地規(guī)劃新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和方式。因此,我們并非無法擺脫已有的習慣。即使改變習慣讓人感覺不舒服、陌生,也值得堅持下去。

但是過于相信自己的靈活性會導致我們盲目堅持,即使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以伊凡和麗貝卡為例。他感情不外露,而她善于表達感情。(也可以是任何其他沖突——整潔與不整潔,或性欲旺盛與性冷淡。)他認為這是他的固有特征,而她相信自己可以為他改變。如果這樣兩個人走到一起,這種不協(xié)調(diào)是具有破壞力的,因為麗貝卡會一直退讓,讓自己適應(yīng)伊凡不輕易動感情的性格,但卻得不到她如此看重的感情。她努力做出的自我改變與真實的她以及她想成為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她要經(jīng)歷很多心痛之后,才能意識到這一點。

但是,我們在這方面的態(tài)度并不總是一致的,我們常常在忠于自我和相信自我改變的力量之間搖擺不定。不幸的是,我們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除非親自嘗試,而我們又經(jīng)常高估或低估我們改變自己的潛能。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弄清楚自我拓展的極限,分析不同情況來拓展自我,否則就會變成放任自流。比如,如果你害羞、性格內(nèi)向,那么要讓自己成為政客或從事公關(guān)領(lǐng)域工作可能需要付出極大努力。你必須想明白這種努力是否值得,這個代價是否合算。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能從哪里得到啟示呢?我們的“內(nèi)在自我”可能會給我們啟示,也可能不會。誠懇地反思什么是可能的,代價是什么,認真思考我們珍視的價值觀以及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更可靠。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說,這就是忠于真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