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下面的場景。在一天的辛勞之后,你回到了酒店。你的房間是一套水下豪華套房,由高科技的玻璃墻打造而成。這些玻璃墻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變成觸摸屏。躺在床上的你突然感覺饑腸轆轆,這時你沒有用座機叫客房服務,而是拿起手機在上面按了幾個鍵。之后你便輕松地去浴室洗澡。當你洗完澡打開浴室門的時候,豐盛的晚餐已經(jīng)準備好了:一份五分熟的神戶牛排,一份紅酒醋配大蒜炒的西洋菜。床頭柜上的實物打印機已經(jīng)把你點的菜打印好了。晚餐之后,你開始查看郵件和手機信息。馬達加斯加的一位朋友發(fā)來的一張巨型蟑螂圖片把你給吸引住了:這下子可有伴兒了。于是,你用實物打印機打印了一個3D(三維)蟑螂機器人。這只蟑螂有6條細細的金屬腿,爬行的時候會發(fā)出清脆的聲音,頭上的觸須則是兩根天線。但是,這只機器寵物跟原來照片中的巨型蟑螂還是有些區(qū)別的,至少它不會像那只巨型蟑螂那樣嚇人。這時你突然有了新點子,即給這只蟑螂添加一些新屬性:綠色的莫西干頭和可以根據(jù)指令唱歌的功能。大功告成之后,你覺得應該再來點兒飯后甜點,所以你決定打印一份新鮮出爐的蘋果派。聞到肉桂的香味了嗎?
你能想象這即將到來的未來場景嗎?
如果不能,這絕對不是因為你不喜歡吃甜品或者害怕蟑螂,更不是因為你缺乏想象力,即便當年幼兒園老師曾這樣說過你。實際上,上面描述的未來場景將會比你預計的要來得早。例如,科幻電影《星際迷航》里的實物打印機現(xiàn)在已經(jīng)用于制造醫(yī)用的人體組織。但是你仍然固執(zhí)地不肯相信,甚至連想都不敢想。怎么會這樣呢?最新的大腦成像研究也許能告訴我們答案: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不管是預測未來還是回憶過去,我們使用的都是同一個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這就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只能根據(jù)已有的知識來展開想象。
盡管預測未來的能力是大腦的主要功能,也是人類智慧的基礎,但是這一能力的生物學效率卻具有嚴重的局限性。從本能上來講,我們的大腦神經(jīng)需要確定性。確定性讓我們感覺一切盡在掌握,進而信心十足。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感到安心。但是,未來的發(fā)展并不關心我們是否安心。
一股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未來)撞向一個原地不動的物體(我們的大腦)會有什么樣的結果?我們大家可想而知。對于美國的大企業(yè)而言,對未來的錯誤預測的后果將是毀滅性的。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寵兒美國在線的故事嗎?它與時代華納合并的目的是想打造一個未來的全球媒體。然而,合并后兩家公司卻各自抱著自己的企業(yè)文化不放,結果讓兩家公司的股東們損失了2 000多億美元還多。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故事也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時,通用汽車公司已經(jīng)在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領域搶得先機,然而為了游說政府保持原有的能源法規(guī)不變,它放棄了在該領域進一步開拓的機會。上面這兩家公司在面對未來時都原地不動,然而當未來這股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真正到來的時候,原地不動的后果便是嚴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