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文學作品的拍賣更容易受到“勝利者的詛咒”的影響。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的約翰·斯特林說:“人們激烈地相互競價,干出了瘋狂的事情,花了太多的錢來買版權(quán)。但第二天就會感到后悔,他們會反問自己,‘我為什么非要買它呢?’”但是,這樣的分析是有疑問的。假如說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參加了拍賣,卻還是總感到后悔,那說明他們不能從錯誤中汲取教訓,這是比較奇怪的。另一種更為合理的分析是,出版商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激烈的競價其實是十分理性的。許多出版商對于作品價值的估計剛開始可能十分不確定,因此會謹慎地報價。但隨著拍賣的進展,他們看到其他人愿意出多少錢買它,于是對自己的估價重新充滿了信心。就像一位代理人愛麗斯·切尼所說的那樣,“拍賣啟動之后,許多出版商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勇氣,大膽地把錢花了出去?!痹谮A得希拉里·克林頓那本書的拍賣之后,西蒙–舒斯特公司的戴維·羅森塔爾說,他對這筆買賣十分滿意?!叭绻@不是一個十分有利可圖的機會,我們就不會那么做了。”
拍賣代理人莫利·弗里德里希就非常喜歡拍賣。她說:“沒有什么比一次成功的拍賣更有趣的了,你可以把一本書拍出很好的價錢,不存在任何欺詐,每個人也都很高興。作為一個拍賣代理人,那天晚上你盡可以安枕無憂。”但盡管有這樣的觀點,傳統(tǒng)的拍賣方法,也就是讓競價者相互得知其他人的報價,并且只要他們愿意就可以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報價的做法,卻已經(jīng)開始被一種名為“最優(yōu)報價”的方式所取代。新的方法和政府采購中常見的封閉式投標的做法是一樣的:作者的代理人會邀請一些出版商為作品提交報價,標價最高的人將立即獲得這本書的版權(quán)。
有的代理人更加喜歡這種“最優(yōu)報價”方法,因為它快捷簡便,只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做出決定,而傳統(tǒng)的相互攀比的拍賣卻可能要持續(xù)一周甚至更長。西蒙&舒斯特公司的卡羅琳·雷迪說:“最優(yōu)報價的方法正逐漸流行起來。因為某些代理人希望立即就能得到出版商的最高報價,而不愿意讓他們慢慢地提高報價,每次都只能比其他人的報價高一點點兒,那往往不利于代理人的利益?!比欢?,這種說法其實誤解了代理人的行為。他們使用“最優(yōu)報價”的方法實際上會損害作者的利益,因為這種方法所得到的價格往往比傳統(tǒng)拍賣所得到的結(jié)果更低。
原因在于,在一次性報價的情況下,出版商們實際上不會把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報價提交出來——因為他們擔心遭受“勝利者的詛咒”。他們害怕,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報價比其他任何人的報價都要高出幾十萬美元之后,已經(jīng)來不及后悔了,那將意味著他們很可能高估了這本書的銷售潛力。由于這種可能花冤枉錢的擔憂,他們會降低自己的報價——而且他們也應(yīng)該這樣做。相反,在公開的拍賣中,勝出者知道至少還有一個人愿意支付幾乎和他差不多的價格。因此,由于參與拍賣的競價者都比較有經(jīng)驗,那么通過公開拍賣所得到的價格就更高,比“最優(yōu)報價”方法所得到的過于保守的報價更能夠真實地反映該書的價值。
“勝利者的詛咒”這個術(shù)語源自石油工業(yè),在那個行當中,各個公司需要花費數(shù)億美元去競買油田的開采權(quán)。在參與競價的時候,石油公司往往掌握了部分關(guān)于石油蘊藏量的地質(zhì)研究資料,但是仍然有誤差存在,甚至會打出干涸的油井:這是屬于尋找“共同價值”的拍賣。過去的行業(yè)經(jīng)驗說,競價者的報價往往會高估合同涉及的油田的真實價值。然而,考慮到這是數(shù)億美元的大賭注,我們有理由懷疑那些收入豐厚的主管們會反復犯同樣的錯誤。有關(guān)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證實了我們的疑慮:通過拍賣取得的石油開采合同平均來說會給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