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耳塞福涅的神話告訴我們,有些時候,我們并不是出于本意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心靈與冥府的。某些凡世間的事物可能成為誘餌,勾引我們墜入自我的深淵。我曾認識一個人,他的生意做得很成功,把家人也照顧得非常好。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決定參觀本地的一家美術(shù)館,以前他從未去過那里。館中展出的一些攝影作品深深打動了他,他當下決定做一名攝影師。于是,他把生意轉(zhuǎn)讓給別人,放棄了豐厚的收入和優(yōu)裕的生活。那天他看見的照片,就像珀耳塞福涅看見的百冠水仙花一樣,莫名地吸引了他;在美術(shù)館中,地面仿佛在他眼前裂開,他的想象力完全被擄走了。他的妻子扮演了德墨忒耳的角色,為曾經(jīng)的安逸生活而悲嘆。然而對他來說,藝術(shù)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他情愿任過去的生活徹底傾頹。
家長都知道,孩子很容易受危險人物和活動的吸引,結(jié)果就可能誤入歧途。對孩子來說,越軌的行為往往很有吸引力,但在家長看來,這只會毀掉他們的心血,讓他們教育子女的苦心付諸東流。珀耳塞福涅的故事可以看成是每個孩子的神話,而我們必須認識到,孩子容易受陰暗面吸引的事實,固然有危險性,但有時也是培育心靈的唯一途徑。
我認識的幾位女孩子,曾經(jīng)親身體驗過珀耳塞福涅的經(jīng)歷,這讓她們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折。她們原本都是珀耳塞福涅式的清純女孩兒,但后來受到邪惡男子的勾引,跟隨他們進入毒品和犯罪的世界,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性愛實驗。其中有一位女子做過一連串的夢,夢里有一個看不清面目的男子,躲在樓梯下面的陰影里,渾身散發(fā)著殺氣。原本很清純的她,在做這個夢兩年之后,個性改變了,變得更加復(fù)雜、更加世故。其實,她的引誘者來自她內(nèi)心深處。
這種情況牽涉到的人,無論是實際生活中為孩子操心的母親,還是任何受到情感深淵吸引的人,都會喪失純真,而這樣的喪失很可能帶來痛苦和困惑。心理學家貝瑞將這種母性的哀傷形容為“德墨忒耳式的抑郁”。德墨忒耳得知女兒被拐入冥府之后,立即喪失了對衣食的興趣,她這樣做,正對應(yīng)著女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退隱。這位母親的抑郁,一方面反映出她對女兒命運的同情,另一方面也顯現(xiàn)了她對諸神袖手旁觀的憤怒。
德墨忒耳和珀耳塞福涅是同一個神話故事的兩面。我們心中都有兩股力量,其中一股用水仙花般的誘惑吸引我們,將我們拉向深淵,另一股則努力讓我們留在正軌上,遵守熟悉的、正常的價值準則。德墨忒耳對珀耳塞福涅的母愛,以及她不懈的追尋,終于讓女兒尋到了靈魂的世界,而沒有在途中喪生。德墨忒耳的故事展現(xiàn)了母親面臨的終極考驗:既要保持對孩子的關(guān)愛和期待,但在孩子經(jīng)歷心靈轉(zhuǎn)變時,又要全心全意支持她。它告訴我們,為了保護必須面對危險和誘惑的孩子,母親需要付出多么深切的愛,每個人在心靈受到危險的事物誘惑時,都需要母性的關(guān)愛與呵護。
所有的母性,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是由真摯的關(guān)懷和強烈的痛苦組成的。基督教中圣母瑪利亞的偉大意象,既是撫慰凡人的圣母,也是“悲傷的母親”。在這兩種情感中,母親都與孩子維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即便自己忍受痛苦與憤怒,也要允許孩子去經(jīng)歷生活,追求心靈與個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