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到一份文本的意圖意味著認識到一個符號策略。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jù)由來已久的文體慣例來探測符號策略。如果一個故事以“從前……”開始,我就不妨認為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而故事所描繪和設定的標準讀者是一個小孩(或是一位很想以童真心態(tài)回應這個故事的大人)。自然,這個故事的基調(diào)也許是反諷,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們就應該以一種更精微細致的方式去閱讀隨后的文本。但即便是隨著文本的展開,我們能清楚看到這份文本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閱讀,我們?nèi)皂氂浀?,這份文本假裝以童話故事的形式開頭。
當一份文本像裝在漂流瓶里的信箋一樣被發(fā)送到世界里,也就是說,當一份文本的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某一個人,而是為了一個讀者群體—我這里所指的不僅是詩歌或故事,而且是像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那樣的書—作者知道,對他或她的作品進行闡釋的依據(jù)將不會是他或她本人的意圖,而是一套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的策略。這套策略同時也牽涉到讀者,以及他們閱讀和運用作為社會財產(chǎn)的語言的能力。所謂“社會財產(chǎn)”,我指的不僅是有一套語法規(guī)則的特定語言,還有這種語言的運用所產(chǎn)生的整套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這種語言所衍生出來的文化慣例,以及對使用這種語言的諸多文本(包括讀者正在閱讀的這份文本)所作闡釋的歷史。
閱讀這一行為必須綜合考慮所有這些因素,即使任何一位讀者都不可能對它們完全熟知。因此,每一個閱讀行為都是一項復雜的交易,交易的一方是讀者本人的能力(讀者的世界知識),另一方是某一文本所設定的、以較“經(jīng)濟”的方式—以既能增進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同時又有上下文語境支持的方式—閱讀文本所需具備的能力。
一個故事的標準讀者不是經(jīng)驗讀者。當我們閱讀一份文本時,經(jīng)驗讀者指的是你、我、任何人。經(jīng)驗讀者以多種方式進行閱讀。沒有法律規(guī)定他們必須如何閱讀,因為他們常常把文本用作承載他們自身激情的工具,而他們的激情,或源于文本之外,或僅僅是被文本偶然地喚醒。
有的讀者會以經(jīng)驗讀者的方式,而不是以標準讀者的方式來閱讀我的作品。讓我舉幾個這樣的有趣例子。我的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出版后,一個多年不見的童年好友給我寫了封信:“親愛的安貝托,我不記得告訴過你我可憐的叔叔和阿姨的故事,但你卻把它寫進小說,實在是太冒失了?!痹谖业男≌f里我講述了某一位查爾斯叔叔和凱瑟琳阿姨的幾段經(jīng)歷。在故事中他們是主人公杰可波·貝爾勃的叔叔和阿姨。不錯,這兩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存在。我講的是一個發(fā)生在我童年時代的關于我自己的叔叔和阿姨的故事,當然我對細節(jié)做了修改,我叔叔阿姨的名字和小說人物的名字也不相同。我回復我的朋友說,查爾斯叔叔和凱瑟琳阿姨是我的親戚,不是他的(因此我對這個故事享有版權),況且我甚至連他有一個叔叔或阿姨都不清楚。我的朋友道歉說,他進入故事進得太深了,故事中的一些事件他仿佛認出也曾發(fā)生在他叔叔阿姨的生活中。這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在戰(zhàn)爭年代(我的故事所追憶的那段時期),不同的叔叔和阿姨們可以經(jīng)歷類似的事件。
我的朋友到底是怎么了?他在我的故事中搜尋一些東西,而他找到的卻是他的個人回憶。他不是在闡釋我的文本,而是在使用它。當然,拿一份文本作為白日夢的材料,并不是不可以;我們都經(jīng)常這么做—但這不是公眾行為。以這種方式使用一份文本,意味著把它當做自己的私人日記,任思緒在其中游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