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發(fā)現(xiàn)了一件詭異的事:幾乎是一夜之間,美國婦女的乳汁似乎流光了。一位醫(yī)生寫道,“每個醫(yī)生都開始相信,能親自給孩子哺乳的女人越來越少了。”另外一位醫(yī)生則說:“這個國家的婦女乳腺出了點問題?!边@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葉,正好是人造嬰兒食物開始出售的時代,這可不僅僅是個巧合。人們將奶牛視為“人類的新乳母”。米爾頓·布萊德利在斯普林菲爾德當專利律師的時候,德克薩斯有位志在成為“世界名廚”的養(yǎng)牛人蓋爾·鮑登(Gail Borden)為自己研發(fā)的濃縮牛奶申請專利。沒過多久,你就能買到罐裝牛奶了。
商家對牛奶營養(yǎng)和功能的介紹大多來自于人們對人乳的看法——能夠安神,改善睡眠,促進身體發(fā)育等等。但悲劇的是,很多喝了牛奶的嬰兒都夭折了。這就是為什么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美國醫(yī)生敦促病人進行母乳喂養(yǎng),而不是給孩子服用配方牛奶。然而,很多婦女斷然拒絕了,就像18世紀雇用乳母的法國女人一樣。實際上,美國女人采用的是另一種做法:她們堅持說自己沒有奶水,再也不是“哺乳動物”了。
如果說不斷革新的機器代表了無機物的發(fā)展觀,那么進化論可謂有機物的發(fā)展觀。機器可以通過發(fā)明不斷提升質量,動物則可以通過進化不斷完善自身。1871年,查爾斯·達爾文出版了《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并在書中推斷,人類身上出現(xiàn)多余的乳頭是進化過程中的返祖現(xiàn)象。如果我們的祖先擁有過四到六個乳頭,如果男人擁有乳頭是因為男性哺乳動物曾經也能分泌乳汁,那么,女人在進化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這種情況。到1904年,一位芝加哥兒科醫(yī)生表示,“哺乳功能注定要逐漸消失。”鍍金時代的美國白人女性自認為是端莊優(yōu)雅的文明人,怎么能像奶牛似的給人哺乳呢?(到世紀之交,奶牛的乳房甚至頭部已經取代女性的乳房,成為了奶水的標志。)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陰暗、更殘酷的問題:白人女性怎么能和黑人女性用同一種方式哺乳呢?就像……動物一樣。
林奈曾宣稱,非洲婦女擁有驚人的產奶量:“不知廉恥的女人,胸口永遠淌著乳汁?!痹诿绹?,世世代代的黑人女性,無論是否賣身為奴,都不僅要給自己的孩子哺乳,還要給白人的孩子當乳母。在19世紀,試圖劃分種族優(yōu)劣的種族論者把人乳放在顯微鏡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母親的膚色越白,乳汁的營養(yǎng)越少。不出所料,衣著顯貴的白人女性紛紛開始對醫(yī)生說自己奶水不足。1910年左右,一項研究指出,波士頓婦女中,90%的窮人給自己的孩子哺乳,但只有17%的富人這么做。醫(yī)生們指出,進化過程不可能這么快,試圖說服這些“貴族們”親自哺乳。但大局已定,為時已晚。
美國人的“奶水不足傳染病”還跟奶瓶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它們是如此光潔、干凈、科學、時髦。加工食品、瓶裝食品、罐裝食品和袋裝食品在工業(yè)時代一股腦兒進入市場,不少歷史學家稱其為“食品革命”。在機器時代,火車穿越大陸,將食物從農場送進工廠,裝進瓶子、罐子或袋子里,牛奶也從農場來到了工廠。很快,你就可以把牛奶倒進嬰兒能吮吸的瓶子里了。美國第一個奶瓶專利備案出現(xiàn)在1841年。當時的“奶瓶”形狀很像乳房,用的時候需要戴在母親胸前,作為乳房的替代品。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奶瓶的形狀越來越不像乳房,反而更像圓柱形的筒倉了。我們常見的圓柱形奶瓶名為“白鸛乳母”,是1910年左右發(fā)明的。這種奶瓶的誕生和“白鸛送子”的傳說密不可分——在西方傳說中,嬰兒是白鸛叼來的;牛奶則是牛奶工送來的。固執(zh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堅持認為,嬰兒在吮吸過程中會體驗到性快感,這對白鸛式的奶瓶不啻福音:母親們都希望把這種天生的亂倫傾向扼殺在搖籃里,所以把孩子放在高腳凳上,往他們手里塞奶瓶。或許這還不夠——1890年左右誕生的“瓶托”可以把奶瓶架在桌子上,吊在嬰兒床上面,或是掛在嬰兒車的前面,簡直就像扣在倉鼠籠子邊上的取水器一樣。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女人進入醫(yī)院生產。這就意味著,只要有足夠的乳汁,只要有辦法把乳汁從女性的乳房里擠出來,送進嬰兒的肚子里,就有可能讓早產兒和先天不足的嬰兒活下來,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