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歷史與神話:人類族群的集體記憶(3)

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zhàn)爭 作者:王明珂


由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當(dāng)時湖南西部的土著還是以“弟兄祖先歷史”來說明本地五條溪流各村寨居民間的族群關(guān)系,然而說這些“歷史”的只是本地老人,顯示早在宋代這已是將隨老人們逝去的歷史記憶。宋人作者認(rèn)為“五溪蠻”是“盤瓠”的后代,這“神話”后來愈來愈接近“歷史”,或者我們實在難以分辨何為“歷史”,何為“神話”。

我們再看一則20 世紀(jì)30 年代中國民族學(xué)者華企云所采集的“神話”。它出于今云南江心坡景頗族地區(qū),當(dāng)時本地人還被稱作“野人”。據(jù)華企云描述:

這兒的野人,聽說他們是蚩尤的子孫。但是本地老年人說:“我們野人與擺夷、漢人是同一種族,祖先還是兄弟。我們野人是大哥,擺夷是二哥,漢人是老三。因為父親疼愛最小的兒子,所以就把我們這個大哥趕到高山上去,還要二哥擺夷種田來供應(yīng)老三。父親還怕野人大哥作亂,欺侮小弟,于是要二哥擺夷住在我們與漢人的中間邊界上,一方面防范我野人大哥,一方面保衛(wèi)老三。”

雖然這被當(dāng)做是“神話”,但它透露了很多信息。它表示,當(dāng)時的漢人將“野人”視為“蚩尤”后代,并以此“歷史”表示他們是好作亂而被黃帝打敗的英雄祖先(蚩尤)之裔,也藉此說明這邊疆民族在整體國族中的邊緣劣勢地位。然而當(dāng)時的“野人”卻建構(gòu)一個“弟兄祖先歷史”,來說明他們與擺夷(傣族)、漢人是古代對等的三弟兄始祖之后,只因為父親偏心,才使得“野人”住在高山上。此“神話”中透露著在與漢、擺夷的現(xiàn)實族群關(guān)系中,“野人”自負(fù)卻也無奈的邊緣族群認(rèn)同,以及他們對理想族群關(guān)系的期望。

在川西的藏、羌族間過去還流傳一些“神話”,真正的“神話”。人們并不相信它們的內(nèi)容為真,但還是樂于傳述這些故事。譬如以下這則神話:

周倉是我們的神,諸葛亮是漢人的神。有一天他和諸葛亮打賭。首先他們賭灌縣。他們約定,誰能把麥草甩到河對面去,誰就贏到灌縣。周倉有點笨,他用干麥草甩;因干麥草輕,就甩到河里去了。諸葛亮在丟麥草前,先用口水把麥草弄濕;這樣麥草變重了,于是就甩過河去。灌縣就這樣被諸葛亮拿走。他們又賭另一個縣。這回是誰能打死蒼蠅就贏。諸葛亮用指頭輕輕一按,就把蒼蠅壓死。周倉用拳頭狠狠對一只蒼蠅揮去,拳頭還沒揮到,蒼蠅早就飛走了。于是又輸了一個縣。就這樣汶川以下都被漢人拿走了。

這故事與族群起源“歷史”無關(guān),在本地人觀念中它是“神話”。在中國民間歷史記憶中,周倉是關(guān)云長的忠實部將,一個黑臉、滿臉胡須的粗壯漢子;在民間普遍流傳的圖像中,他手持關(guān)云長的大刀站在后者身旁。透過述說這樣的故事,透過“周倉”這樣的民俗歷史人物符號,他們表達(dá)的是從漢族歷史記憶中塑造我族形象——我族是有力氣、沒頭腦的“蠻子”,但又是漢人忠心耿耿的衛(wèi)護(hù)者。同時透過“諸葛亮”,他們也表達(dá)對漢人的看法——他們聰明且狡猾,因此得到好地盤。“神話”雖不真實,且不受人們爭論,但就因為不受爭議,它才隱含著最頑強(qiáng)的社會偏見。

“歷史”或“神話”的內(nèi)容都不一定真實,但它們都真實地流露、反映、述說者或書寫者的情感與意圖。因此只是一味分辨“歷史”“神話”與追求“歷史真相”,永遠(yuǎn)無法讓人類從歷史悲劇與社會不平等中走出來,反而只是以新的典范歷史造成新的社會不平等。然而歷史與族群研究者不必悲觀,設(shè)法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歷史”與“神話”,從中體會人們的情感、意圖,如此我們對族群及其歷史的反思與反省可能讓明日的人類族群關(guān)系更加和諧進(jìn)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