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車兩邊的人肉掛(2)

1942:饑餓中國 作者:孟磊 關(guān)國鋒 郭小陽


站在洞口處,看不到涵洞有多深,只感覺到陣陣夾著霉腐之味的涼風,從里面撲來。攝影記者打開閃光燈拍了一張照片,只見里面依然是深不可測。

宋鵬飛說,這個涵洞之于逃荒的災民,既是一個避難所,也是葬身之地。

一方面,由于日軍的飛機、大炮經(jīng)常轟炸潼關(guān)縣城,一聽見轟隆的炮聲,火車會趕緊倒回進涵洞,待炮聲稍停,火車就加足馬力,快速駛過前面的鐵路橋,到達不遠處的潼關(guān)車站。這個涵洞,使得搭載災民的火車躲過了無數(shù)次炮彈襲擊。

另一方面,很多火車頂上的災民,由于行李超寬超高,過洞時被掃下車去,直接掉進車軌下。列車過后,落車的災民早已血肉模糊。

爬滿災民的火車

老縣城拆遷,火車站只留在記憶里

這70年間,宋鵬飛所在的潼關(guān)縣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9年起,由于過高估計了三門峽水庫蓄水水位,潼關(guān)人開始向新縣城搬遷,千年古城一夜間成了空城。后來黃河水并沒淹沒老縣城,一部分人又搬了回來,但幾經(jīng)拆毀,老城曾經(jīng)的繁華已無法恢復。

宋鵬飛居住的地方,現(xiàn)在叫秦東鎮(zhèn)膠泥溝村,相鄰的老火車站早拆毀殆盡。遺址上方,西潼高速橫穿而過,到西安僅需一個多小時。而這一段路程,在災難頻仍的上世紀40年代,即便坐火車也需要差不多一天的時間。

當然,在那個年代,能坐上火車,對災民來說已經(jīng)很幸運了,至于時速、舒適、安全,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無暇顧及——人們只知道生路就在前方,無論多么危險,只能一路向西。

膠泥溝村入口處,有兩個光禿禿的水泥墩,上面種上了玉米、蔬菜。村民孫萬民說,這就是以前的鐵道橋墩,也是唯一保留下來的火車站遺跡。

“小北京”的稱呼,隨著潼關(guān)故城的衰落一去不返,歷史深處金戈鐵馬的潼關(guān)早已不復存在,那段輝煌的過去也逐漸被淡忘。一起被淡忘的還有,商代時潼關(guān)被稱作“桃林”,每到春天,百余公里的桃花競相爭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