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雍正皇帝的成功上位,依靠的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力量,在他背后,是一群人的鼎力協(xié)助:允祥、年羹堯、隆科多、戴鐸……這些人中,作用最大的就是年羹堯和隆科多。這“一內(nèi)一外”兩個人(“一內(nèi)”就是隆科多,“一外”就是年羹堯),就如同雍正的左右手,二人在雍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左膀右臂的作用,是當時雍親王集團中的核心人物。
但就是這兩個雍正最為依仗的肱骨之臣,最后落得了凄慘的下場,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還要從頭說起。
我們就按照“發(fā)跡—巔峰—敗落”的軌跡來看一下年羹堯和隆科多的人生歷程。
我們先來看年羹堯。
在很多演義以及影視作品(諸如《雍正王朝》《后宮甄嬛傳》等)中,年羹堯往往被塑造成一個武夫的形象,五大三粗,一身戎裝,就連說起話來也是聲如洪鐘,是所有人口中的“年大將軍”。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年羹堯并非如此,因為他根本不是武將,而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文人。
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漢軍鑲黃旗人。年羹堯的家庭算得上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年遐齡曾經(jīng)是湖北巡撫,他的哥哥年希堯也曾經(jīng)做到工部侍郎的職位,由此可見,年羹堯的家庭環(huán)境是非常不錯的。
而年羹堯本人呢,他是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的,當時他年僅二十歲,次年,年羹堯又順利通過會試,并以殿試三甲二百一十八名的成績考中了進士,成了天子門生。之后,他被召入翰林院,被點為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先后擔任四川、廣東學政,遷內(nèi)閣學士。
同時,年羹堯還迎娶了當朝大學士明珠的孫女,攀上了高枝。而年羹堯的妹妹也嫁給四阿哥雍親王做了側(cè)福晉(這里的雍親王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之后,這位側(cè)福晉年氏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皇貴妃,在皇宮里的地位僅次于皇后。有了這樣的一個妹妹給雍正當嬪妃,年羹堯自然也就和雍正越走越近,并自然而然地成了雍正集團的重要成員。
之后的年羹堯更是一路升遷,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也就是他三十一歲的時候,年羹堯被任命為四川巡撫,成了封疆大吏。又過了十幾年,年羹堯官升一級,成了川陜總督,主掌西部地區(qū)的軍政大權(quán)。
年羹堯的升遷是火箭式的,三四十歲就成了西北地區(qū)的軍政一把手,這在清朝的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也許你會以為,年羹堯的快速升遷是由于其深厚的家世背景造成的,其實并非如此。
年羹堯雖然出身官宦,又和雍正結(jié)了親,但是,這并沒有為年羹堯仕途的升遷提供多大的便利,要知道,年羹堯火速升遷的時候,正是諸皇子爭位戰(zhàn)最激烈的時候,那時的雍正為了不落人口實,根本不可能給年羹堯提供庇護。
實際上,年羹堯之所以能快速升遷,靠的全是他個人的卓越才華和能力。年羹堯自幼博聞強識、能文善武,個人能力極為突出。在官任職期間,年羹堯也是盡心盡力,可謂處理政事的能臣,比如他在川陜地區(qū)工作多年,除了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之外,還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修筑驛站,便于在打仗的時候,給軍隊提供后勤補給;第二件事是輔佐當時正在西北打仗的十四阿哥胤禵。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在康熙第二次廢黜太子之后,胤禵是當時最熱門的皇位繼承人人選,而且因為能征善戰(zhàn),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主持西北的戰(zhàn)事。
而年羹堯名為輔佐,實際上是受雍正指使,暗中鉗制和監(jiān)視十四阿哥,讓他無法在前方打大的勝仗。再加上十四阿哥長期遠離京城,這樣就逐步失去了爭奪皇儲大位的主動權(quán)。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因為胤禵雖然名為“撫遠大將軍”,但實際掌控的兵力并不多,即便宮中有變,胤禵也未必敢造反,因此胤禵根本不需要被年羹堯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