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河倉城和它的守護人 3

長城邊的中國 作者:唐小明


說話間,老楊提起一個小水桶,引領著我走到幾百米以外一小片沼澤邊的一眼涌泉,他用蘆葦穗輕輕撥開浮在水面的孑孓,用一個小碗小心翼翼地舀出清水,再倒入小水桶里,他告訴我盛滿一桶就可以拎回家,燒開以后作為飲用水。老楊的話語很簡潔,很沉穩(wěn),聽不出有絲毫的為難或委屈,他們就依賴這生命的源泉維系著所有的生存之道,維系著他們與河倉城之間密不可分的古今情緣。

我為兩位老人不可思議的存在而再一次感到震撼,這是發(fā)自內心的震撼。只有短短的數(shù)十分鐘,在我徘徊于疏勒河南岸與戈壁交匯之際,河倉城邊的人與物,強烈沖擊著我的感情底線。我很難想象他們的生存條件和狀況,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責任和使命,我不知道需要什么樣的心理承受力才能固守在這個毫無生命體征的戈壁深處,這里除了黃土與礫石,烈風與空氣,頭頂?shù)男切桥c太陽,其余空空如也。面對那座古朽、死寂的河倉城,他們以凡人所不易具備的堅毅和樸質的心靈去感應,去呵護。盡管我們之間沒有什么鏗鏘的話語和大氣的豪言,但那一瞬間,我感到他們人格的不凡與崇高。

因為還要趕在日落前去拍攝玉門關、漢長城、漢烽燧,我與老楊夫婦簡單話別后就匆匆離開了。此后,老楊夫婦的音容相貌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無法抹去。每當我向他人說起我的長城之旅時,對老楊夫婦的描述和感慨總是少不了的話題。

兩年后,我再次進入敦煌大漠,前往河倉城遺址。但此時的玉門關與河倉城對我的吸引力已不比從前,因為我相信,即使再過一千年,它們也還會佇立在黃沙戈壁上。我唯一牽掛的是老楊夫婦,不知道他們是否安在,也不知道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有什么變化。進入玉門關境內,原來的礫石路面已經(jīng)鋪上了柏油,玉門關遺址的周圍被鐵圍欄圈起來了,從玉門關通往河倉城的蘆葦叢也經(jīng)過了清理,辟出一條可行車的通道,這一帶儼然變成一個景點了。我的心“咯噔”沉了下來,像被一塊石頭重壓著,憑我的出行體驗,大凡被劃作為“景點”的地方,原始的人文景觀必然會被糟蹋,老楊夫婦和他們的窩棚也許不再存在了。

來到河倉城邊,那座古城并沒有多大的變化,還是那樣的寂靜,也沒有其他的游人到訪。在原來窩棚處的原址,建起了一座磚石結構的小院子,四周是高高的土夯院墻。我圍著院墻走了一圈,在東墻有個鐵門,我不知道這是什么院子,一種再見老楊夫婦的心愿促使我鼓起勇氣敲開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里面走出來的正是老楊的老伴!還是那樣淡定自若的眼神,還是那種大紅大紫的花布外衣,還是那樣慢條斯理的動作,我與她一見面,相互間都認出了對方,都有點喜出望外和驚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