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8日是沈從文五十八歲的生日,這一天他在故宮陪三十多個年輕美術(shù)學(xué)生看了一天綢緞和陶瓷,非常疲累,回家后獨自一人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樂,覺得聲音那么歡樂而清靜。在音樂聲中,他給云六大哥寫信,信中說:“我總深信只要工作對國家整體向前有益,就夠了。個人吃點虧或生活寂寞些,都無妨。”
他此時最大的感嘆是,“沒有一個真正知道我在為什么努力的人?!?/p>
舊日朋友已經(jīng)漸漸隔絕聯(lián)系,沈從文為此傷感許久:“那些身在北京城圈子里的人,也像是北京城打聽不出我的住地,從不想到找找我?!焙髞淼搅?968年12月,他在檢查稿中把自己與文壇老友茅盾、鄭振鐸、巴金、老舍等人做了比較:“……(他們)十分活躍,出國飛來飛去,當(dāng)成大賓。當(dāng)時的我呢,天不亮即出門,在北新橋買個烤白薯暖手,坐電車到天安門時,門還不開,即坐下來看天空星月,開了門再進(jìn)去。晚上回家,有時大雨,即披個破麻袋?!?/p>
兒子沈虎雛向筆者提到一點:“父親1949年后對鄭振鐸有一種距離感,不太理解鄭在官場上的處境。父親看巴金、老舍等老友有時懷著仰視的心情,體會不了他們?nèi)兆佑袝r并不好過的滋味。提到他們時,寫過一些酸溜溜的文字,這或許是他性格不夠完美的地方?!?/p>
(2000年3月14日口述)
與熱鬧的文壇遙遙相對,寂寞中的沈從文有時會悄悄地說出驚人的話:“文壇實在太呆板了。”“巴金或張?zhí)煲?、曹禺等高手都呆住了?!边@幾句話是1951年說的,置身圈外,他對文壇的感覺比別人要敏感得多。1959年3月12日,他又給云六大哥寫信,再次談及他的感慨:“一些作家寫作差不多,永遠(yuǎn)在寫,永遠(yuǎn)寫不出絲毫精彩過人之處,真如四川人說的‘不知咋個搞法!’”
但是他自己寫東西也不能自如了,當(dāng)時提倡的創(chuàng)作方法對他不適用。1958年大躍進(jìn)時,沈從文去了五趟十三陵水庫,既參加勞動,又進(jìn)行一些參觀采訪?;貋砗髮懥艘黄獔蟮佬蜕⑽摹豆苣玖蠌S的幾個青年》,收入當(dāng)年有關(guān)十三陵水庫的小冊子中。
幾十年后編父親全集,沈虎雛反復(fù)閱讀手稿,留下一句長嘆:“他那時費了很大的勁寫東西,可是一個工地的通訊員寫這類文章比他還順溜?!?/p>
沈虎雛評價道:“平心而論,這篇遵命作品水平很差,他不會寫這種東西。在配合形勢方面,也沒有老舍那樣飽滿的熱情和能力。”
令家人驚喜的是,在一堆殘稿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大約寫于1958年、與土改有關(guān)系的小說《財主何人瑞和他的兒子》。雖然用了階級斗爭分析方法,但文字俏皮、老練,一些段落甚至展現(xiàn)出他原有的文學(xué)作品的風(fēng)采。沈虎雛找出后給母親張兆和看,母親異常興奮地說:“不知道還有這種東西……”
沈虎雛說,家中誰也不知會有這篇作品,父親從來沒同家人談過。
在1957年3月給中國作協(xié)遞交的一份《創(chuàng)作計劃》中,沈從文提到了兩個中篇的寫作安排:一是以安徽為背景,二是以四川內(nèi)江丘陵區(qū)糖房生產(chǎn)和土改工作為背景。
他在此份計劃中表示:“這些東西如能有自己可使用的時間,又有能力可到想到的地方去住住,并到別的地方去如像青島(沒有文物的地方)住一陣,工作或可望能夠逐漸順手完成,又還想試再寫些短篇游記特寫,照情形看來,也得在暑中或暫時離開工作,到湘西自治州或別的地方去,才有希望從比較從容情形中說動筆。如照目下生活方式,大部分腦子中轉(zhuǎn)的只是一堆待進(jìn)行未能好好進(jìn)行的研究工作,和越來越多的一些罐罐、綢子緞子、花花朵朵問題及將來如何轉(zhuǎn)用到新的生產(chǎn)上的問題。用頭腦方法不是寫小說的,即拿起筆來,也難望寫得出什么東西。(我寫什么照過去經(jīng)驗,只要集中來做到頭腦近乎瘋的情況下,文字才見出生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