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人有病 天知否》2000年初版,一晃已過九年,猶如“歲月如梭”這句老話所形容的時速。承蒙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厚愛,拙著得以再版,心中只存謝意和愧疚。
《人有病 天知否》是十幾年前在采訪當事人、整理資料的基礎(chǔ)上完成寫作的,稍微完整的寫作時間約為三年。當時身體狀況不錯,沖刺力較強,再加上內(nèi)外部支持充分,寫作時格外順手。出書后得到朋友們的鼓勵和批評,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鞭策。
這九年間,自己也嘗試過幾個專題的史料收集,涉及的面已從文學漸漸地轉(zhuǎn)到社會、經(jīng)濟等領(lǐng)域。由于工作較忙,身體時而不佳,寫作計劃遲緩,有負于諸多朋友的好意。
此次本書再版,與出版社商量,補進了我這幾年間寫的幾篇短文。浩然先生是《人有病 天知否》出版時唯一在世的主人公,我得到老人很大的幫助和支持。他病重幾年中,我時常去方莊東方醫(yī)院探望,雖然無法對話,但坐在病床邊的心理感受總是沉滯和郁悶。所寫的小文就表達了當時探視和他去世后的情緒,可以作為《浩然:艷陽天中的陰影》一篇的后續(xù)補充。
在寫作《人有病 天知否》前后,我曾多次訪問嚴文井老人,他的好幾段精彩的口述成了書中畫龍點睛的出彩段落。在籌辦嚴老去世紀念專集時,嚴老的女兒嚴欣久老師囑我寫一篇,我根據(jù)幾年間陸續(xù)記錄的筆記,選擇了一些片斷寫成文章,通過嚴老零散而有分量的口述,可以還原20 世紀50年代中宣部、中國作協(xié)的部分狀態(tài)和人際關(guān)系,對于讀者了解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命運或許會有幫助。
林希翎女士一直是我關(guān)注的中國當代史當事人物,有過一些來往和受益很大的交談。后來因故沒有做成系統(tǒng)口述,至今還令我遺憾。林希翎女士的坎坷經(jīng)歷濃縮了六十年間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滄桑痕跡,具備了不可復(fù)制的標本意義。收錄《林希翎女士》,只是想表達對林希翎女士的一份敬意,只是想從側(cè)面提供一個令人感慨的人文故事,讓更年輕一些的讀者記取有這么一位不平凡的、被埋沒的人物。
最后要特別感謝本書編輯馬玉梅女士,她的認真和嚴謹使拙著改掉不少陋處。九年過去了,再次合作依然感受到她的誠懇和樸實,只是我的疏懶需要檢討和改進。
作者
2009年5月2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