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彰原來是北京師范大學堂的學生,在學生軍與父親結(jié)識。在南湖共同學習了兩年后,他們又一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于1916年完成學業(yè)。畢業(yè)后,父親去了安徽倪嗣沖的部隊,而郭孔彰去了北京。督軍團造反時,郭孔彰南下,與逃離倪嗣沖部隊的父親在上海相逢。父親決意南下,此時倪嗣沖也有意南下,父親勸說道:“我們何必都到廣東,而且到廣東以后,在事業(yè)的開展上,不一定就有把握。”父親建議他去老家四川,并且相互約定:“各人去打天下,無論哪一個有了成就,將來再會合來干一番事業(yè),豈不最好!”
郭孔彰勉強同意了,但是不幸的是,他回到四川當營長,打仗的時候,陣亡在遂寧。郭孔彰犧牲3年后,父親來到四川哭祭了他。20年后,父親重去四川,為他修墓立碑,并撰寫了一篇紀念碑文。
父親在就讀武昌陸軍軍官第二預備學校時,祖父從故鄉(xiāng)到武昌南湖來看他。這天是星期天,他出去了。祖父沒有見到,一直等到他回學校。當時天色已晚,祖父想在學校旁一家小飯鋪里借宿一晚上,以便和久未謀面的兒子再聊聊天。
但是,小飯鋪沒有床位,祖父就到漢口借住在一朋友家中,臨別時父親說好第二天去看他。第二天,父親沒有出現(xiàn)在祖父面前,因為臨時有事情,他沒能趕過去。祖父回到安徽后寫來信函,他在漢口的朋友家高燒兩三天沒好,只好帶病回了家。
1914年11月10日,父親從陸軍第二軍官預備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保定入伍。1915年祖父母相繼去世,父親還沒完成學業(yè),祖父母也沒看到父親的未來。
我出生時,父親在完成入伍的一段時間后,升入正式的陸軍軍官學校。1915年12月,在國會、民眾請愿團、籌安會和1993名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恢復了君主制,建立洪憲帝國,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tǒng)府改為新華宮。
在學校,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后,與同學們都感到奇怪:“怎么忽然做起皇帝來了。”
保定軍校的校長是袁世凱的心腹王汝賢。有一天,一名學生偷看反對帝制的《順天時報》被巡查的官長發(fā)現(xiàn)了。這位官長是王汝賢的親信,他立即收繳了報紙,并將此事報告了校長。為了殺一儆百,這位校長派衛(wèi)士將學生抓到校本部,痛打40軍棍。
此事引起了學生的憤怒。他們把砌階用的磚翻出來,砸窗戶,砸校本部。父親說,我們還把校長的相片撕毀,扔到廁所里,而且盡情地辱罵校長。王汝賢見大勢不好,他慌忙逃避,并打電話找來附近駐軍將軍校包圍了起來,并把學生騙上講堂,將學生的槍支繳了。
1917年,孫中山先生率海軍赴粵,樹起護法運動旗幟,父親到廣東追隨孫中山先生。父親的保定同學到廣州的也越來越多,于是大家聯(lián)合起來要去見大元帥。父親說,接見他們的是一個參軍,沒有見成。
不久,父親參加了征閩戰(zhàn)役。他加入滇軍第四師第八旅,任上尉差遣。實際上,父親沒固定工作,是個編外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