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筆墨歷史(16)

中國文脈 作者:余秋雨


蔡襄什么都好,就是沒有自己的生命強光??此臅?,可以點頭,卻不會驚嘆。這種現(xiàn)象,在古今中外文化史上所在多有。因此,我還是把他放在宋書第四位。

蔡襄的字帖中,他自己得意的《山居帖》我評價不高。倒是《別已經(jīng)年帖》和《離都帖》,都還不錯。

十一

元代不到百年,漢人地位低下,本以為不會有什么漢文化了,沒想到例外迭出。不僅出了關(guān)漢卿、王實甫、紀君祥,一補中國文化缺少戲劇的兩千年大憾,而且還出了黃公望,以一支閑散畫筆超越宋代皇家畫院的全部畫家。書法的運氣沒這么好,卻也有一個趙孟頫,略可安慰。

在我看來,趙孟頫的書法,大大超過了黃庭堅和蔡襄。他的筆下,那么平靜、和順、溫潤、嫻雅,實在難能可貴。他的眾多書帖,也很適合做習(xí)字范本。行草最佳者,為《嵇叔夜與山巨源絕交書》、《紈扇賦》、《赤壁賦》。晚年那本《玄都壇歌》向被評為代表作,反不如前面三本,原因是太過精細,韻力已失,出現(xiàn)較多軟筆鼠尾。行楷佳者甚多,如《膽巴碑》、《福神觀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妙嚴寺記》。其中有幾本,介于行楷和楷書之間??瑫颜?,有《汲黯傳》、《千字文》。

趙孟頫的問題,是日子過得太好了,缺少生命力度。或者說,因社會地位而剝奪了生命力度。他是宋朝宗室,太祖子秦王的后裔。誰知宋元更替后受到新朝統(tǒng)治者的更大重視,成了元代文化界領(lǐng)袖。這種經(jīng)歷,使他只能尊古立范,難于自主創(chuàng)新。他總是高高在上,汲取不了民間大地粗糲進取的力量。

順便提一句,他的兒子趙雍所寫《致彥清都司相公尺牘》及《懷凈土詩帖》等,水準不低于他。

明代書法,與文脈俱衰。但因距今較近,遺跡易存,故事頗多,反而產(chǎn)生更高知名度。大凡當(dāng)時的官員、士人、酒徒、狂者、畫師,再不濟也有一手筆墨,在今天常被稱為“一代書家”。尤其近年在文物拍賣熱潮中,這種顛倒歷史輕重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那些原來只敢用于對晉唐經(jīng)典的至高評語,也被大量濫用于后世平庸墨跡,識者不可不察,否則就不能被稱為“知書達理”了。

大概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吧,蘇州地區(qū)開始產(chǎn)生一些文化動靜。幾個被稱為“吳中才子”的人如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擅長書法,被比他們稍晚的同籍學(xué)人王世貞稱之為“天下書法歸吾吳”。當(dāng)時其他地區(qū)的文墨可能都比較寥落,但他的口氣卻讓人很不舒服。因為這幾個人的筆墨程度,實在扛不起“天下書法”這幾個大字。說了這幾個大字,人們就有權(quán)力搬出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他們來了,這幾個才子該往哪里躲?

這幾個才子中,多年前我曾關(guān)注過文征明。他在八十多歲的高齡還能寫出清俊遒媚的行書,讓人佩服一位蘇州老人的驚人健康。那時,與他同齡的唐寅已經(jīng)去世三十多年了。文征明的缺點與其他幾位才子相近,那就是雖嫻熟而少氣格。他們?nèi)绻麜鴮懽约旱脑娢?,讓人一讀就覺得流暢有余而文采疲弱,那就反過來會把書寫的筆墨再看低幾度。當(dāng)然,文征明的行書比之于唐寅還是高出不少。論草書,幾個吳中才子中最好的是祝允明,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賦》、《滕王閣序并詩卷》。當(dāng)然,比黃庭堅的草書還差很多,更不必與說張旭、懷素他們比了。

明代書法,真正寫好了的是兩人,一是上海人董其昌,二是河南人王鐸。而王鐸,后來還活到了清朝。

董其昌明確表示看不起前輩書家文征明、祝允明。論者據(jù)此譏其“自負”,我卻覺得他很有道理,也有資格。他又認為,自己比趙孟頫更熟悉古人書法,但趙孟頫反而求熟練,而自己反而求生疏,結(jié)果,“趙書因熟得俗態(tài),吾書因生得秀色”。這種說法有點傲慢,卻契合文化哲學(xué)。他的字,蕭散古淡、空靈秀美,等級不低,只是有時寫得過于隨意,失了水準。這一點他自己也承認,說自己平日寫字不太認真,如果認真了,會比趙孟頫好。

我對他的《尺牘》、《李白月下獨酌詩卷》都有較高評價,前者匯融古人,后者得見自己。但是,《試墨帖》又把后者的特點往前推了,飛動有余而墨色單薄,太“上海”了。

與董其昌構(gòu)成南北對照,王鐸創(chuàng)造了一種虎奔熊躍的奇崛風(fēng)格,讓委靡的明代精神一振。

我曾多次自問,如果生在明代,會結(jié)交董其昌還是王鐸?答案歷來固定:王鐸。王鐸的筆墨讓我重溫闊別已久的男子漢精神,即用一種鐵鑄漆澆的筆畫,來宣示人格未潰、浩氣猶存。更喜歡《憶游中條語軸》、《臨豹奴帖軸》、《杜甫詩卷》的險峻盤紆結(jié)構(gòu),以一種連綿不絕的精力曲線,把整個古典品貌都超越了,實在是痛快淋漓。

我認為,這是全部中國書法史的最后一道鐵門。

在這一道鐵門外面,是一個不大的院落了。那里,還有幾位清代書家?guī)е埬跅ⅰW屛已劬ι陨砸涣恋?,是鄧石如的篆隸、伊秉綬的隸書、何紹基的行草、吳昌碩的篆書。

除此之外,清代書法,多走偏路?;虺信_閣之俗,或取市井之怪,即便有技、有奇、有味,也局囿一隅,難成大器。歷史已入黃昏,文脈已在打盹,筆墨焉能重振?只能這樣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