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地小人(6)

中國文脈 作者:余秋雨


行完乞,他們又必然會到官府賴求,再蓋一個官印,作為向下一站行乞的“簽證”。官府雖然也皺眉,但經(jīng)不住死纏,既是可憐人,行乞又不算犯法,也就一一蓋了章。

由這個例證聯(lián)想開去,生活中只要有人肯下決心用乞丐手法來獲得什么,遲早總會達到目的。

流氓型小人:

當惡奴型小人終于被最后一位主子所驅(qū)逐時,當乞丐型小人終于有一天不愿再扮可憐相時,這就變成了流氓型小人。

《明史》中記述過一個叫曹欽程的人,已經(jīng)做了吳江知縣,還要托人認宦官魏忠賢做父親,其獻媚的態(tài)度最后連魏忠賢本人也看不下去了,說他是敗類,撤了他的官職。他竟當場表示:“君臣之義已絕,父子之恩難忘?!?/p>

不久,魏忠賢陰謀敗露,曹欽程被算作同黨關(guān)入死牢。他也沒覺得什么,天天在獄中搶掠其他罪犯的伙食,吃得飽飽的。

這個曹欽程,起先無疑是惡奴型小人,但失去主子,到了死牢,便自然地轉(zhuǎn)化為流氓型小人。我做過知縣怎么著?照樣敢把殺人犯嘴邊的飯食搶過來塞進嘴里!你來打嗎?我已經(jīng)咽下肚去了,反正遲早要殺頭,還怕打?——人到了這一步,說什么也多余了。

流氓型小人比其他類型的小人顯得活躍。他們像玩雜耍一樣交替玩弄著誣陷、偷聽、恫嚇、欺詐、出爾反爾、背信棄義、引蛇出洞、聲東擊西等技法,別人被這一切搞得淚血斑斑,他們卻談笑自若,全然不往心里放。

流氓型小人乍一聽似乎多是年輕人,其實未必。他們的所作所為是時間積累的惡果,因此有不少倒是上了一點年歲的。謝國楨先生曾經(jīng)記述明末江蘇太倉沙溪一個叫顧慎卿的人,他做過家奴,販過私鹽,也在衙門里混過事,人生歷練極為豐富,到老在鄉(xiāng)間組織一批無賴子不斷騷擾百姓。史書對他的評價是三個字“老而黠”,簡潔地概括了一個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街市間那些有流氓習氣的年輕人并不屬于這個范圍。

文痞型小人:

當上述各種小人獲得一種文化載體或文化面具時,那就成了文痞型小人。

明明是文人卻被套上了一個“痞”字,是因為他們的行事方式與市井小痞子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是以攻擊他人作為第一特征;攻擊的方式是擲穢潑污,侵犯他人的名譽權(quán);對于自己的劣行即使徹底暴露也絕不道歉,立即轉(zhuǎn)移一個話題永遠糾纏下去,如此等等。

但是,文痞型小人畢竟還算文人,懂得偽裝自己的文化形象,因此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慷慨激昂、疾惡如仇。他們知道當權(quán)者最近的心思,也了解當下輿論的熱點,總是拋出一個個最吸引眾人注意力的話題作為攻擊的突破口,順便讓自己成為公眾人物。

在古代,血跡斑斑的文字獄的形成,最早的揭發(fā)批判者就是他們;在現(xiàn)代,“文革”中無數(shù)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最早的揭發(fā)批判者也是他們;在當代,借用媒體的不良權(quán)力一次次圍諑文化創(chuàng)造者,致使文化嚴重滯后的,也是他們。他們不斷地引導(dǎo)民眾追惡尋惡,而最大的惡恰恰正是他們自己。

我曾經(jīng)做過幾次試驗,讓一些德行高尚的文化人來排列古代、現(xiàn)代、當代的文痞型小人名單,結(jié)果居然高度一致,可見要識破他們并不難。但是,在當今中國,文痞型小人仍然特別具有欺騙性和破壞性,因為他們利用廣大民眾對于文化的茫然、對于報刊的迷信,把其他類型小人的局部惡濁裝潢成了一種廣泛的社會污染。因此,他們是所有小人中最惡劣的一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