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工宋詩,常以香草美人自況,有時也敢以屈子自吟。他的“湘娥鼓瑟靈均泫,才子佳人共一魂”及“坎坷復踽踽,慷慨懷汨羅”便是。但如今陳獨秀搞文學革命了,文章雖寫得狂飆突進、文字激揚,詩卻落后了。錢玄同對此不免有些惋惜。錢玄同記得陳獨秀在杭州曾為沈尹默寫過《杭州酷暑寄懷劉三沈二》,真是意境絕高,特別是《夜雨狂歌答沈二》更是瑰麗奇詭:
黑云壓地地裂口,飛龍倒海勢蚴蟉。
喝日退避雷師吼,兩腳踏破九州九。
九州囂隘聚群丑,靈瑣高扃立玉狗。
燭龍老死夜深黝,伯強拍手滿地走。
竹斑未泯帝骨朽,來此浮山去已久。
雪峰東奔朝岣嶁,江山狂夫碎白首。
筆底寒潮撼星斗,感君意氣進君酒。
滴血寫詩報良友,天雨金粟泣鬼母。
黑風吹海絕地紐,羿與康回笑握手。
錢玄同覺得此詩抒高蹈憤世之情,非時人士流所能及也。
這沈尹默早年一度游學日本,1909年25歲時,在杭州高等學校代課。那時也在杭州的陳獨秀在友人家里見到沈尹默的詩和字,就去造訪他,一見面即說:“昨天在劉三處曾見你寫的一詩,詩很好,但字則其俗在骨。”
沈尹默雖覺刺耳,一想?yún)s頗有道理?;厝ズ?,始認真研讀包世臣的《藝舟雙楫》,照此事件,日取一刀尺八紙,臨寫漢碑,兩三年后改臨寫六朝碑版,兼臨各大家精品,凡十數(shù)年探毫不輟,遂其字脫盡俗氣。又多與陳獨秀、柳亞子、章士釗交流,眼界不凡,書風、書格漸入化境,成為書界英俊。
陳獨秀對書法的造詣極深。辛亥革命前后,他對書法的研習頗下苦功。1911年,他與妻妹高君曼私奔至杭州結(jié)婚后,同杭州的沈尹默、沈士遠、馬一浮相識,幾乎整日談詩論書。陳獨秀“總要每天寫幾張《說文》上的篆字,始終如一。比我們哪一個人都有恒心些”(馬一浮語)。
陳獨秀的書法不僅古厚蒼拙,有文化底蘊,審美的境界也高。這從陳獨秀《題劉海粟古松圖》一詩,就見其見識。其詩曰,“黃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與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圖”。此詩之所以在文人中廣為流傳,就在于詩中有辯證法,有大境界,“不孤”即俗,“孤”則不俗,即“氣骨挺立”。從中還可以看出陳獨秀的書法美學觀與他的人生信仰、人格構(gòu)建。
不管陳獨秀在中國歷史上有怎樣的功過長短,人生是怎樣的沉瓜浮李,但他深厚的學養(yǎng)、氣骨挺立的人格風骨,永不會被湮滅。
從沈尹默1917年發(fā)表在《新青年》上的詩《月夜》來看,他是較早地主張“獨立人格”的學者。詩中說:“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
沈尹默這代年輕知識分子對獨立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及實踐與陳獨秀《警告青年》希望熱血青年“是自由而非奴隸的”,“獨立自主之人格”的精神是一致的。人格者,即個人存在的狀態(tài),獨立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上В袊f知識分子往往只有“依附人格”。
沈尹默是1914年被破格聘為北京大學教授的。1916年又被蔡元培納入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會。自此,成為書法大家。沈尹默因此對陳獨秀直率而中肯的批評感激不盡。
陳獨秀正是被他批為“字則其俗在骨”的沈尹默推薦給蔡元培,才到北京大學任文科學長的。
6
陳獨秀上任文科學長那天,校長蔡元培和錢玄同、沈尹默陪他走進教師休息室,與等候在那里的文科教授員工見了面。眾教授礙于校長的面子,還算客氣。但未等蔡元培介紹完陳獨秀,突然有一人破門而入,此人身穿藍緞子團花長棉袍,頭戴黑色短絨瓜皮夾帽,眾人一看,是章門眾弟子的大師兄黃侃。他見滿屋子人在歡迎新上任的文科學長陳獨秀,便不屑地怪笑道:“好熱鬧,區(qū)區(qū)一桐城秀才,何需如此勞師動眾!”話音未落,即轉(zhuǎn)身拂袖狂笑而去。